武當?shù)澜桃魳?div id="ecoaqm4" class="p">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fā)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shù):次
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qū)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靈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古代巫覡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fā)展,最初誦經(jīng)為直誦,未見有使用音樂的記載。道樂的使用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唐代是道教音樂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宮內(nèi)樂工制作道調(diào)。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獻道曲,并親自研作和教授道樂。女詩人薛濤有詩曰:“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可見當時道樂流行之盛。唐未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輯了《道門科范大全集》,道教的齋醮儀式得以進一步規(guī)范。這時的道樂已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
宋代是道樂發(fā)展的另一重要時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編寫道樂,多達數(shù)十首。特別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并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習道樂。此時,絲弦樂也加入道樂的行列。
至元代,道教出現(xiàn)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道樂也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風格。全真重清修,其樂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齋醮與符箓,道樂雄渾、古雅。
明初,朱元璋設玄教院統(tǒng)轄全國道教(后改稱道錄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編制齋醮儀范,道樂也由此逐漸規(guī)范化。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編制《大明玄教樂章》,以“工尺”法記譜,有醮壇贊詠樂章、玄天上帝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三部分,后收入《正統(tǒng)道藏》,為研究明代古音樂的寶貴資料。
道樂作為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在曲式和情調(diào)的內(nèi)涵上,無不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格局。道樂主要用于頌贊神仙、祈福禳災、超度亡靈和修持養(yǎng)煉。曲調(diào)形式上有“陽韻”和“陰韻”之分。“陽韻”多用于早壇功課和祥祈性法事;“陰韻”多用于晚壇功課和超度法事。其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曲調(diào)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表現(xiàn)召神遣將時氣勢磅礴,表現(xiàn)降妖驅(qū)魔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歡樂輕快,贊頌神仙時優(yōu)美恬靜,而表現(xiàn)祈禱養(yǎng)煉時則悠揚縹緲。通過音樂的烘托、渲染,道教的齋醮儀式更顯莊嚴、肅穆、神圣和神秘;在聲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地再現(xiàn),把人的情感帶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教信仰同漢民族的習俗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在教義上既重出世又重入世。所以,道樂與漢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關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融合了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曲調(diào)和演奏方法。這就使道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地方性,它的曲調(diào)與形式容易被一般百姓所理解、所接受,為人們所喜聞樂道,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娛人的功能。
道樂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形式。聲樂是道教法事音樂的主要部分,分頌、贊、步虛、偈、吟詠等格式。頌、贊、步虛、偈是單獨的曲式,有上下兩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時也有超四句的長段。曲式中音韻是曲調(diào),起著烘托氣氛,強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調(diào)(即經(jīng)文)總是十分具體的,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的愿望與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頌贊于天仙。曲調(diào)與曲詞和諧統(tǒng)一,各種曲式貫通搭配,組成了整個法事活動。道樂中的樂器幾乎包括了漢民族樂器的全部,用的較多的是鐘、鼓、磬、鈸、鐺、木魚等打擊樂;笙、管、笛、簫等吹管樂;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彈撥樂。
明永樂年間,從全國各大名山宮觀抽調(diào)400名道士來武當山辦道,皆為精通經(jīng)典和科儀道樂的高道,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道派,道樂風格也各有特點,故融匯一堂后,使武當山宮觀道樂薈萃全國道樂精華。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