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備于理:別學林妹妹 心安哪有病來時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shù):次
林鑒堂“心安那有病來時”詩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yī)。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
注釋
○心病:病癥名稱。心臟的各種病證。”這里是指人的心理疾病。
○念:雜念。
○心生:內心世界里產生。
譯文
自個所患心病只有自己知曉,要針對當初所起雜念去醫(yī)治。
只是你自己心中有念才生病,若當初心安今哪有心病來治。
養(yǎng)生旨要
上列詩句選自清代醫(yī)家尤乘《壽世青編•勿藥須知》,原文曰:“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系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引林鑒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y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予考歷代醫(y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于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這首詩簡明地說出了心病的病理,也告知人們,心病無藥可治,心病只有靠“心藥”治療。如果不想得心病,那么只有胸懷豁達,開心快樂,不要讓“心”生病。
心安哪有病來時(資料圖 圖源網絡)
心理疾病,是心中之結,無法釋解,終成一疾,非心臟病。發(fā)作初期,不影響正常生活,多隱藏于內心深處,平時外人不易察覺,只是會在空余之時感嘆,郁悶;嚴重時,茶飯不思,食寢不安。
心理學者分析說,心病的生成似乎很容易,一件事,可以成為心病,因為這件事沒做好,或者,沒有希望做好,其最后的結果離當初設想的結果相距甚遠,于是成為一個心病;一個人,可以成為心病,一個仰慕的人,一個傾心的人,一個喜歡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相見恨晚,有緣無分,都很容易形成一個心病,相思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甚至一句話,也可以成為心病,一句無關痛癢的話、無心之話、玩笑之話,都有可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此種情況,極易形成急性心病,其后可能很快緩解,或者,轉為慢性心病。然而,治療心病似乎很麻煩,目前暫無相對應的中、西藥可治療,唯一良方,乃“心藥”也,誠如古人所說,“心病還須心藥醫(yī)”。
清代醫(yī)學家尤乘學醫(yī)刻苦,肯于鉆研,重視防與治,不僅善于治病,亦善于養(yǎng)生,特別重視“心養(yǎng)”,他說“療身不如療心”,他認為“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然,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以養(yǎng)心之法也。”中醫(y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維,調節(jié)行為和統(tǒng)帥全身生理活動等中的特殊機能,而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人有“七情六欲”,欲望過大,好高騖遠,心神必然過于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憂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減短壽命。尤乘告誡人們,欲使養(yǎng)心,就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代養(yǎng)生學家高濂強調養(yǎng)生須以“安樂為本”,惟有安樂,才能延年益壽,如果真正在心靈、理念上如此認知,并在日常起居和生活環(huán)境條件方面有所保障,那么,就可以坐享八十、九十高齡,延達期頤,是很容易的,甚至超越百歲,也是完全可能的。
附錄1:
[明]林鑒堂《安心詩》6首
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yī)四海群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
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yī)。醫(y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
念雜由來業(yè)障多,憧憧擾擾竟如何?驅魔自有玄微訣,引入堯夫安樂窩。
人有二心方顯念,念無二心始為人。人心無二渾無念,念絕悠然見太清。
這也了時那也了,紛紛攘攘皆分曉。云開萬里見清光,明月一輪圓皎皎。
四海遨游養(yǎng)浩然,心連碧水水連天。津頭自有漁郎問,洞里桃花日日鮮。
(轉引自尤乘《壽世青編》)
附錄2:
[宋]蘇軾“安心是藥方”詩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
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蘇軾《病中游祖塔院》)
附錄3:
[宋]邵雍《身太平》詩
人為萬里靈,履地戴天生。
氣靜形安樂,心閑身太平。
(邵雍《身太平》)
附錄4:
[明]高濂“安樂長壽”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審居室安處者,為得安樂窩;
保晨昏怡養(yǎng)者,為得安樂法;閑溪山逸游者,為得安樂觀;
識三才避忌者,為得安樂戒;嚴賓朋交接者,為得安樂助。
加之內養(yǎng)得術,丹藥效靈,耄耋期頤,坐躋上壽,又何難哉?
(高濂《尊生八箋》“起居安樂箋”)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jù)《中華養(yǎng)生通鑒》(寧業(yè)高編著)整理發(fā)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