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人的壽命長短靠自己攝取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老子“善攝生無災禍”論
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注釋
〇善:有人解釋為善于;有人解釋為善良。我們認為二說皆通,但老子主旨應于后者。攝生:攝取生命。攝生:攝。吸取,攝取。生,生命、性命。有人解釋為:攝取生命所需養分。區別于養生、衛生。我們認為,此處“攝生”雖然意指“攝取生命”,但在人的生存目標與意義上,與養生、衛生并無異義,只是文字取用有別,如明清時期的《攝生總要》、《攝生三要》等都是養生名著。
〇陸:高出水面的土地。這里泛指土地,大地,平原,山陵。一本“陸”作“陵”。兕(sì):獸名,其狀如牛而黑。古書上所說類似犀牛的一種異獸,一說是指雌性犀牛。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這里“兕虎”泛指各種兇猛野獸。有的文本作“虎兕”,義涵一致。
〇軍:軍隊;軍營。被:遭遇,遭受。甲兵:鎧甲和兵器。這里泛指兵器、武器。
譯文
以修心養性而成功的養生者,其善良心性功德必受到善報。
行陸走原即使迷途險惡山陵,他也不會遭遇那些豺狼虎豹。
行街走巷即使誤入戰斗軍營,他也不會被那明槍暗箭傷到。
養生旨要
上列名言源出于《老子》第五十章,全段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攝生總論》書影(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由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生是出世的一道門檻,死是逝世的一道門坎,“出生入死”這個生命規律,是一般人所無法脫離的。人世之人,在人生旅途中行進,能較長時間生存下來的只有三成,中途夭折的人約為三成,為求生奔波而死的人也大約三成。這其中有什么一個原理呢?大約正是人們太珍愛生命而“實”得其反了。那么,怎么才能活得更長呢?我聽說,那些以修心養性而成功的養生者,行陸走原即使迷途險惡山陵,他也不會遭遇那些豺狼虎豹。行街走巷即使誤入戰斗軍營,他也不會被那明槍暗箭傷到。兕的尖角無法攻擊他,虎的利爪無法攻擊他,兵士的刀槍也無法攻擊他。這到底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其善良心性功德必受到善報,善良者,不該死。
老子的道德觀反映在生命倫理上,即是“善攝生無災禍”論,這一觀點成了后世道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論基礎和人生價值法則。也成了養生(攝生)學之“心養生”“性養生”即“以德養生”說的學術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此用詞是“攝生”,他的本旨是,人之生與天地關系極大,然而人的生命并非天賜,壽命長短亦非天定,人的壽命長短靠自己決定,靠自己“攝取”,所以他的命題是“攝生”,自己的生命在客觀,如同大山里的石頭,大原上的土塊,你經過主觀努力和奮斗,攝取的石頭土塊多,壘起來的生命寶塔就高大。這一觀點,被道家學者、養生者奉為養生宗旨。
攝取的石頭土塊多,壘起來的生命寶塔就高大(資料圖 圖源網絡)
孫思邈是醫師,然以道為最高信仰,他把道家人生理念與修性養生學術揉合一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他以醫藥學大師的知識、智慧和經驗,進一步解釋和發揚了老子及道家的“善攝生”(“以德養生”、“以善養生”、“修性養生”、“精神養生”)思想。
附錄1:
[春秋]老子“德善”論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
附錄2:
[戰國]韓非子“行端長壽”說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
(《韓非子·解老》)
附錄3:
[唐]孫思邈“善攝生”解
百年之內,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朝菌蟪蛄不足為喻焉。可不自攝養而馳騁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詐萬巧以求虛譽,沒齒而無厭。故養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沒身不殆也。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疴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