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怎樣既求名利又保健康?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邵雍《名利吟》詩
利名都不到胸中,由此胸中氣自沖。
既愛且憎皆是病,靈臺何日得從容。
注釋
〇利名:利益和功名。都不到:都沒有達到(實現)。氣:泛指那種不滿足的怨氣、不平衡的怒氣、不罷休的盛氣、不安分的燥氣等。自沖:自發沖動和自行沖擊。
〇愛憎:這里是指過分的疼愛或憎恨。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即這樣告誡過:“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病:傷害。靈臺:指心。
譯文
利益功名都沒達到理想,由此胸中生氣徑自沖動。
大愛大憎都會造成傷害,心身不得從容就會生病。
養生旨要
作為理學家,他把人的心理狀態摸透了,并把心理與生理、病理的關系研究得很明白。他認為,人是具有七情六欲的,若表現為一般的情志與欲望,那是可以理解的,但若追大名、求大利、戀大愛、泄大恨,那就會終日情緒動搖、心神不安,久而久之,必然對心身造成虧耗與傷害,也就會導致種種疾病的發生。因此,他懇切希望人們據切實的情況,立正常的理想,求合理的名利,持平常的心態,保自身的健康。
大愛大憎都會造成傷害(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諸欲中,權力名位欲往往是最難以減少與克制的。因為這往往與傳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混淆一起,難以辨認,而且又往往人生經歷伴隨而行,形成習慣之后,便很難改易。特別又有一種世俗觀,你在職時有權時,你會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一旦辭職、失權,就門前羅雀,世態炎涼,又讓人戀戀不舍職與權。難能可貴的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不貪祿戀位,不追名逐利。這表現在他曾官居刑部侍郎,當年還不到60歲時,為了讓賢就辭職歸田,并寫了一首《不致仕》的詩,并規勸和嘲諷那些年近八九十還不肯讓位的官兒們,這里一并附錄供讀。
附錄1:
[唐] 白居易“退身養生”勸
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縷,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樓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
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時共嗤笑,晚睡多因循;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白居易《不致仕》)
附錄2:
[唐]白居易“勸君少求利”詩
雨砌長寒蕪,風庭落秋果。窗間有閑臾,盡日看書坐。書中見往事,歷歷知福禍。
多取終厚亡,疾驅必先墮。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心知已久,吾道無不可。所以雀羅門,不能寂寞我。
(白居易《閑坐看書貽諸少年》)
邵雍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附錄3:
[金]馬鈺“無拘一散仙”詩
身在儒門三十年,不知一字大如天。偶因悟徹風仙理,頓覺靈明滿大千。
虛無浩渺神仙國,郁崛穹窿自已天。白日清閑無冗事,丹霄出入駕飛煙。
逍遙自在三千客,坦蕩無拘一散仙。清凈斡開壺內景,無為踏碎洞中天。
(馬鈺《述懷》)
附錄4:
[明]陳繼儒《警世通言》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么?不禮爹娘禮鬼神,敬甚么?弟兄姊妹皆同氣,爭甚么?兒孫自有兒孫福,憂甚么?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當官若不行方便,做甚么?公門里面好修行,兇甚么?
刀筆殺人終自殺,刁甚么?舉頭三尺有神明,欺甚么?文章自古無憑據,夸甚么?榮華富貴眼前花,傲甚么?他家富貴前生定,妒甚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甚么?豈可人無得運時,急甚么?人世難逢開口笑,苦甚么?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甚么?才過三寸成何物,饞甚么?死后一文帶不去,怪甚么?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得便宜處失便宜,貪甚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巧甚么?虛言折盡平生福,謊甚么?是非到底自分明,辯甚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嫖賭之人無下梢,耍甚么?治家勤儉勝求人,奢甚么?人爭閑氣一場空,惱甚么?惡人自有惡人磨,憎甚么?怨怨相報幾時休,結甚么?人生何處不相逢,狠甚么?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
誰人保得常無事,誚甚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謀甚么?欺人是禍饒人福,強甚么?一旦無常萬事休,忙甚么?
(陳繼儒《養生膚語》)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