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飲食須五臟六腑所宜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9 瀏覽次數:次
張從正“飲食五五訣”
五谷養之,五果助之,
五肉益之,五菜充之,
五臟所宜,毋使偏之。
注釋
○五谷:五種谷物。哪五種?古代說法很多,相對認同的是指稻、黍、稷、麥、菽。這里是泛指各種谷物。養:滋養。這里含主養的意思。五果:泛指各種水果。助:輔助。
○五肉:泛指各種肉類。益:裨益;協益。五菜:泛指各種蔬菜。充:補充。
○五臟:代指五臟六腑。毋:不要。
譯文
用各種谷物主養,用各種水果助長,
用各種肉類協益,用各種蔬菜充償,
須五臟六腑所宜,不要使飲食偏向。
養生旨要
這首口訣強調說明人體營養的三大法則:一是主輔調配得當。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以谷物為主食,以水果、肉類、蔬菜等為副食。二是營養綜合均衡。人體需要各種營養的滋補,各種粗細食物都要吃點,不可有偏食嗜好的惡習。三是臟腑享用適宜。人的早飯、晚餐,粗與細、多與少,酸、甜、咸、辣,一切飲食,種種口味,都必須遵循五臟六腑“所宜”的法則。如果違背這三個科學的人體生理學、營養學法則,講究口味,追求享受,而不顧及身體狀況和臟腑所宜,而去大飲大食、大進大補,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食”得其“失”,傷身害體,延年無望。
一切飲食,種種口味,都必須遵循五臟六腑“所宜”的法則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有關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養身、補精、益氣的明確論述,而后歷代皆有類說,張從正的“飲食五五訣”是中華幾千年的飲食方針的濃縮。
關于“五臟所宜”,即五臟的功能、特性和各所喜好的氣味,自《素問》始,古代醫師、養生家都有詳論細述,或認為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腎,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過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說五味各有所禁忌。認為辛屬陽,氣也屬陽,因為同氣相求,所以辛走氣,辛又主發散,氣弱的人吃辛,氣就更加虛耗了,所以氣病要禁辛;《靈樞·五味》中說:“血與咸相得則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滯而不暢,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滯;苦屬陰,骨也屬陰,氣同則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則陰更甚,表現為骨重而行動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則脾氣壅滯,不能運化水濕,所以肌肉濕腫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縮,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附錄1:
[戰國]《黃帝內經》“五谷為養”說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
附錄2:
[戰國]《黃帝內經》“五味入五臟”說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
附錄3:
[戰國]《黃帝內經》“五味無令多食”勸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