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老人養生 以食為本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9 瀏覽次數:次
陳直“養生食為本”論
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
注釋
○神:人體生命活動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征象的總稱。《素問·移精變氣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氣:泛指人體臟器組織的功能,如五臟之氣、六腑之器等。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
○食:飲食。
譯文
主持身體活動的是神,滋養人體功能的是精,
補益腎精健康的是氣,資護臟腑之氣的是食。
養生旨要
陳直在《黃帝內經》理論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會,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了許多寶貴養生思考,論述老人養生保健知識與方法,內容包括飲食調治、形證脈候、醫藥扶持、四時養老、食治養老、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等,都一一作出切實論述。
老人養生保健(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首口訣指出了飲食乃精、氣、神三者的物質基礎,強調了“食為本”的養生思想,主張以重視飲食調治而保健延年。他認為老年人的飲食調攝,應該營養豐富,適合老年生理特點。而飲食調治之要,在于調理脾胃,培補后天。他主張:“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認為。粥不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對老年人的臟腑尤為適宜。
《壽親養老新書》中粥的種類多達30余種,如地黃粥,山芋粥,栗子粥,百合粥。主張老人宜“頻頻與食”(少吃多餐),既保證營養供足,又不傷腸胃。食宜少緩,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于飲食的消化吸收,還可避免“吞、嗆、喧、咳”的發生。
提出了春天忌黏冷肥僻之物,飲食宜減酸,益肝以養脾氣。夏天渴宜食粟米,溫飲熟豆蔻水,忌生冷肥膩,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特別是瓜果應少進。秋天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谷不宜與食,以免動其宿疾。冬天可適量飲藥酒,可以通經絡御風寒,需要說明的是最好喝溫過的酒,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煎炒之物當少食。他還提出老人要食飲有節,食宜有忌等等,在理論是正確的,在方法上也是可取的。
附錄1:
[戰國]《黃帝內經》“五行相生由飲食”說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飲食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老人要食飲有節,食宜有忌(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附錄2:
[宋]陳直“食者活人之本”說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骨強。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3:
[宋]陳直“四時以胃氣為本”說
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臟之氣皆稟于脾,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4:
[宋]陳直“五臟氣血全仰飲食”說
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于饑飽,食于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5:
[古代]民間諺語“腸胃饑傷身”
腸胃饑,傷身體,常饑渴,摧命機。
(百度《食療》)
附錄6:
[古代]民間諺語“飲食失常傷身”
飽一餐,餓一頓,既傷身,又害命。
(百度《食療》)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