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五臟調養歌”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8 瀏覽次數:次
金纓《五臟調養歌》
寵辱不驚,肝木以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
調息寡言,肺金自全;
怡淡無欲,腎水自足。
注釋
○肝:詳見《〈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相關注釋。木:“五行”之一。中醫學上“木”配“肝”。我國古代陰陽五行學和養生學家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大基本要素,“五行”的基本規律是相生與相克。所謂“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關聯。所謂“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關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運行不息。五行之間,除了正常的生克關系,還常會發生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
所謂“相乘”,即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過,有乘虛侵襲的意思;所謂“相侮”,指與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異常,有恃強凌弱的意思。比如,木氣溢金,金不能制木,那么,木氣就會去乘土,而反過來還會侮金;反之,木氣不足,則金來乘木,土反侮木。由此可見,五行的生克,要求恰如其分,既要防不足,又要防太過,中醫的“辨證”就表現在這里。
○心:詳閱本書第一編《人理編》之《〈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相關注釋。火:中醫學上“火”配“心”。
○脾:詳閱本書第一編《人理編》之《〈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相關注釋。土:中醫學上“土”配“脾”。
○肺:詳閱本書第一編《人理編》之《〈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相關注釋。金:中醫學上“金”配“肺”。
○腎:詳閱本書第一編《人理編》之《〈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相關注釋。水:中醫學上“水”配“腎”。
譯文
受寵受辱都不引起刺激,那么肝木自然得以安寧;
行動休息都不改變儀態,那么心火自然能夠鎮定;
早飲晚食都不大喝大吃,那么脾土自然正常運行;
調節氣息都不大聲多話,那么肺金自然健全功能;
生活怡淡都不追求情欲,那么腎水自然豐盛旺充。
養生旨要
這首歌的主旨在于強調心、肝、脾、肺、腎保養的重要性,并具體地介紹了調養方法,很是值得養生者重視與學習。其中最為珍貴是其“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他將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與人體“五臟”屬性對應起來(肺屬金,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腎屬水),把人的言、行、情、志、食,與人體“五臟”保健結合起來,提醒人們進行深層的哲學思考和全面的科學保健,五臟六腑的使用、養護和疾病防治,要按它們的五行屬性,循性而行,否則無效。
五臟養護,全面保健(資料圖 圖源網絡)
說到這里,我們會聯想到《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所寫林黛玉的病狀與醫治情況,她每到春分、秋分之時,必犯嗽疾。這一天,她又同往年一樣地抱病在床,薛寶釵前來探視,自然就談到養生與防治,在談及“食谷者生”時曾有這樣一段話:“昨兒我看你那藥方上,人參、肉桂覺得太多了。雖說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人了。”薛寶釵雖為女孩,卻也重養生、識醫道、明“五行”與健康與防治的關系。
有關專家指出,經過幾千年的醫學養生實踐,證明這些理論在認識、防治疾病上有一定的作用,然而,現代專家們提醒我們,囿于時代的限制,古人的“五行理念”不可能成為嚴密的科學體系,而人體結構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運用五行理念于保健,應切忌形而上學、牽強附會。我們講究養生保健,務必遵循五行規律;遵循五行規律,務必辯證有度,應該在現代醫學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在中西醫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批判地研究與繼承。
附錄1:
[晉]許遜“導引訣”
仰托一度理三焦,雙手極力向上,如擎天狀托之,左右各三次。左肝右肺如射擊雕。先左引,次右引,極力為之如前。東肝單托西通腎,右手握固,柱右腎堂,左手極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腎堂,右手極力托之。左右各三次。五勞回顧七傷調。右手抱左肘則左顧,左手抱右肘則右顧,皆極力三作。游魚擺尾通心臟,雙展兩臂,擺之,數多為妙。手攀雙足理于腰。正坐,舒展雙足,以雙手取足心,極力
三攀之。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后頭敲。雙手緊掩兩耳叩齒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骨。
(許遜《靈劍子引導子午記》)
附錄2:
[明]冷謙“四季氣養五臟歌”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冷謙《修齡要指》)
附錄3:
[清]徐文弼“六字氣養五臟歌”6首
噓屬肝兮外主目,赤翳昏蒙淚如哭。
只因肝火上來攻,噓而治之效最速。
呵屬心兮外主舌,口中干苦心煩熱。
量疾深淺以呵之,喉舌口瘡并消滅。
呬屬肺兮外皮毛,傷風咳嗽痰如膠。
鼻中流涕兼寒熱,呬以治之醫不勞。
吹屬腎兮外主耳,腰膝酸疼陽道痿。
微微吐氣以吹之,不用求方需藥理。
呼屬脾兮主中土,胸膛氣脹腹如鼓。
四肢滯悶腸瀉多,呼而治之復如故。
嘻屬三焦治壅塞,三焦通暢除積熱。
但須六次以嘻之,此效常行容易得。
編者按:此歌選自徐文弼《壽世傳真》(卷1),作者原有尾注:“以上六字,因疾行之,疾愈即止,某處有病,以某字行之,不必俱行,恐傷無病之臟。能依法行之,實有奇效,故醫書、道經并載之。”
附錄4:
[清]尤乘“養心說”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于中,六識流轉于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人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盂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
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尤乘《壽世青編》)
養心莫善于寡欲
附錄5:
[清]尤乘“養肝說”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于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于外,精絕于內。春而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
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日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于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厥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懼亂,故曰薄厥。積于上者,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念,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尤乘《壽世青編》)
附錄6:
[清]尤乘“養脾說”
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蓋谷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令谷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為五內害乎!
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圣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濃。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尤乘《壽世青編》)
附錄7:
[清]尤乘“養肺說”
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也。直養無害,而后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一也,道氣可配,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通也。先王以至日
閉關,養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
(尤乘《壽世青編》)
附錄8:
[清]尤乘“養腎說”
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加蓮蕊。”“一莖”即臍帶,“連蕊”即兩腎也,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
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欲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克,則水熱火寒,而靈臺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癥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氣有限,情欲無窮。”《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鑒之。”
(尤乘《壽世青編》)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