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需處理好五大矛盾
欄目分類:中醫(yī)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飽與饑:吃太多東西會損傷脾胃,但因為節(jié)食或飲食不規(guī)律而導致饑餓,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抱樸子》中說:“養(yǎng)生賴于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可見處理好饑與飽的關系有多么重要。唐代的詩圣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了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有一位名叫馬齊的戶部尚書,他們家自他的祖父往下四代都非常長壽,百歲壽星竟然有五人,而馬齊本人也活到了88歲,這在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都不比今天的清代,并不多見。據說馬家之所以壽星很多,主要是善于飲食調攝,他們堅持“早飯淡、午飯厚而飽,晚飯須少”,這個飲食秘訣當時被很多人所信奉和效仿。但是有的人由于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身體攝取不到足夠的營養(yǎng),臟腑、皮膚、毛發(fā)都會出現失養(yǎng)的情況,疾病當然也會找上門來。在外在美和健康之間怎樣選擇,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要如何在饑與飽之間做出平衡呢?就像養(yǎng)生格言中所說的那樣:“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 “”網站
葷與素: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在飲食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但絕對的素食或絕對的葷食,都對健康不利,合理搭配葷素才是最佳選擇。三國時期的反面人物董卓,就是一位因貪食美味變得腦滿腸肥的大胖子,據說他有250多斤重,他最后的下場是被人點了天燈,燒了幾天幾夜。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也不能成為一個絕對的素食者。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yǎng)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御癌癥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也就是說不運動和劇烈運動都是應該避免的,有動有靜才能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如果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聽起來非常嚇人。運動的好處多多,可以讓人的免疫功能明顯改善,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運動也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器官的“磨損”,導致某些生理功能失調,從而引發(fā)疾病,甚至縮短壽命。法國曾有一位名叫皮埃爾的足球運動員,就是因為一次運動量超大的訓練,引發(fā)了心臟病而猝死。所以動靜結合才符合養(yǎng)生之道。
多睡與少寐:古代養(yǎng)生家認為睡的少是中老年人的一個大忌,歷史上曾有過睡不著覺造成煩躁欲死最終自殺的事例。有人因此提出了“睡眠養(yǎng)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fā)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多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多三倍半,所以說嗜睡也是有害的。
縱欲與禁欲:唐代名醫(yī)孫思邈說:“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yǎng)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說的都是人要把握好情欲的尺度。美國研究人員曾對600多人做了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年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可能會很快衰退。當然,縱欲也有害身心,中國古代的帝王多不長壽,就與其恣情縱欲有關,漢成帝劉驁便是中國歷史上因縱欲過度最終脫陽死在女人床上的第一個皇帝。所以說,把握好情欲的度,十分關鍵。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