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理論的整體觀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在中醫的理論體系里,十分強調整體觀。這種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人身是一小天地”的意思;二是認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也是統一為一體,不能分割地來看待。其實,這種整體觀在中醫保健領域也體現得較為明顯。所以對于每位想通過日常保健來養護身體的人來說,也需要以整體觀來指導自己的保健行為,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網站
<人身是一小天地>
“”網站
中醫學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和皮、肉、脈、筋、骨等形體組織,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陰等官竅組織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在一起,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功能。這種“五臟一體觀”說明人體內部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需要結合起來看待。而這也意味著,只針對某種臟腑的保健是單一而片面的。
比如中醫認為臟與腑之間是相表里的關系,它們會彼此波及,相互影響。心病可以移熱于小腸,肺病可以波及大腸,肝病可以引發膽的癥狀,脾病能影響到胃,腎病則可能導致膀胱的病理反應。所以當您的泌尿系統出了毛病,只針對泌尿系統是不完全的,還需要對腎臟進行調理或補益。
再比如就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而言,它們各司其職,可是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彼此協調、互為依存地工作。所以《黃帝內經》里說:“故心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心不明則十二宮(十二臟器)危……以此養生則殃。”
有些人口舌發生糜爛,如果單純醫治口舌,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心開竅于舌”,口舌出了問題,表示有可能是心火上炎造成的,還需要瀉心火才能徹底消除病灶。而如果感染風寒出現鼻塞,貼上一個通氣鼻貼或許能讓癥狀得到緩解,但如果不解決肺寒的問題,病變還是會在身體上有所體現。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護臟腑的時候,還需要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否則很難達到保健的效果。
<“天人合一”整體觀>
中醫還認為人體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受自然界的影響,也必然會在生理或病理上有一些反應。
比如夏天酷熱,機體自然就毛孔開泄,通過汗出的方式進行熱量散發;冬天嚴寒,機體自然就孔竅密閉,出汗減少,水液由小便排出,從而減少熱量的消耗。人體的這種適應性調節一旦因氣候變化而遭到破壞,就會出現一些病理現象。《黃帝內經》上就說:“春善病鼻衄(鼻出血),仲夏善病胸(胸脅痛),長夏善病洞泄寒中(泄瀉),秋善病風瘧(瘧疾),冬善病痹厥(腰腿關節痛)。”指出由于季節的不同,導致人體出現的不良反應也不同。所以我們在日常保健的時候,也需要關注到季節的變化,并對不同季節易發的機體病變進行預防和調養。
再比如地理位置和環境也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意思是說,南方由于陽氣盛、濕氣重,人們比較容易患上痹癥。所以南方人就應針對這些在日常保健上做出相應對策,比如祛除體內的濕氣等。
正應了那句“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的話,只有把人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人與自然看成統一的,以整體觀來進行身體保健,才能真正收到保健效果,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