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的道宮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宮,在古代為房屋的通稱。《爾雅·釋宮》記:“宮謂之室,室謂之宮。”《易·系辭下》記:“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之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宮在先秦時也指統治者的宗廟和祀神之所。《詩·召南·采蘩》曰:“于以用之,公侯之宮。”毛傳:“宮,廟也。”秦漢以來,特指帝王居所為宮。《呂氏春秋·知度》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武當山的道教宮殿,簡稱“道宮”或“宮”,是崇奉天帝的廟宇,是武當山規模宏偉古建筑群中的主體。據武當山志書及有關文獻記載:全山自西周迄清,曾建道宮24處,分布在自原均州城內的靜樂宮至天柱峰頂上的太和宮約70千米的建筑線上。各個建筑群體充分利用雄、險、奇、幽、秀的自然地勢之美,既融于自然,又秀出自然,使武當山顯得更加神奇。明代洪翼圣在《武當山道中雜詠》詩中贊道:“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
武當山何時最早建宮,古文獻記載不一,有待進一步考證。《九丘經緯天地歷》記:“禹平水土之后分治九州……武當山建宮,曰紫霄宮。”《真誥》曰:戰國時尹軌“入太和山去,領杜陽宮太和真人”。這些道教傳說,不一定能奉為信史。后世例如《道藏·甘霖應禱》記“大唐貞觀間,歲值苦?……是時武當節度使姚簡,奉命躬詣武當紫霄宮,齋醮致禱”比較可信,這就說明武當山早在唐代以前就有道教建筑的紫霄宮了。
北宋李薦《武當山賦并序》記:“但余梵宮,炫煥翠微,碧瓦鱗布,朱欄翚飛,蓋古唐太乙延昌之舊剎,肅代二帝用以奉國師之隆儀。”此記不僅說明武當山在唐代有佛教建的宮,并且大量使用了琉璃瓦,使其顯得富麗堂皇。而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則記:紫霄宮“國家祈福之庭,宋宣和中(1119—1125年)創建……庚申(即宋景定元年1260年)之前,遷州于此,人民卜居焉”。可見宋代建的紫霄宮規模之大。
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將五龍觀升為“五龍靈應宮”,元仁宗于延?元年(1314年)賜南巖宮額曰“大天一真慶萬壽宮”。元代建成較大宮有九處,即:五龍宮、南巖宮、紫霄宮、王母宮、五龍行宮、清微宮、清微行宮、瓊臺宮、朝天宮。至元末,大部毀于兵燹。
明代成祖朱棣奪取其侄兒朱允?的皇位后,為鞏固政權,極力推崇真武神,扶持武當道教,遣臣率30余萬軍民工匠,不惜代價,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以13年時間,在元代基礎上建成10宮。其中:有七座大宮,三座小宮。先后賜額為:大岳太和宮、大圣南巖宮、太玄紫霄宮、興圣五龍宮、玄天玉虛宮、靜樂宮、遇真宮、清微宮、五龍行宮(蒿口)、朝天宮。其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法式之美、工藝之精,曠世未有。
自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之后,武當山道場成為明朝“皇室家廟”、全國道教活動中心。除朝廷直接營建主要道宮外,又有許多內臣、地方官吏、商賈等在此營建道宮,使其成為全國最大一處道場。
明成祖敕建的10宮,是按照明代南京和北京二宮的官式建筑法式建造的。坐落在天柱峰頂上的金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型,重檐廡殿頂,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如此高規格的建筑,在全國僅此一座,體現出“日月無雙”、“萬乘獨尊”的皇權與神權思想。其余各大宮中的正殿,也是按照官式建筑最高法式建造的,均為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各正殿前后中軸線上,依次排列龍虎殿、十方堂(亦稱朝拜殿)、父母殿,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各宮中的配殿,均為大式硬山頂或懸山頂,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對各宮的主體建筑——正殿,起到“眾星捧月”的烘托作用,使正殿(主殿)顯得更加宏偉而威嚴。
由于歷史的諸多原因,全山曾擁有的24座宮已大部廢圮,現存僅8處,遺址7處,丹江口水庫淹沒5處,不明方位4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