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識:道教宮觀問答?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問:道教廟宇的名稱有哪些?答:道教宮觀是對道教廟宇的通稱,簡稱“道觀”。宮觀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靈、做道場、傳教的活動場所,是道教中道宮和道觀的合稱,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動場所,如庵、臺、洞、祠、廟、堂等。
早期道教廟宇,有“治”、“靖”、“廬”之稱。現代尚有宮(如山西芮城縣永樂宮)、西安八仙宮、觀(如北京白云觀)、廟(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廟)、庵(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山東省泰山碧霞祠)、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樸道院)、洞(如遼寧省本溪市云光洞)、館(如香港蓬瀛仙館)、府(如江西省龍虎山天師府)、臺(如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閣(如寧夏自治區平羅縣玉皇閣)、殿(如上海市欽賜仰殿)等名稱,其它還有室、堂、房、壇、樓、舍、池、巖等稱謂。
問: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有哪些 ?
答: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
子孫廟:又稱“小廟”。這種廟宇可以收徒弟,代代相傳。但是不得懸掛鐘板,沒有傳戒權利,一般不接納別處道友前來掛單。假如子孫廟懸掛鐘板,則稱“子孫叢林”或“子孫常住”,具有半“十方叢林”性質,允許道友掛單。
十方叢林:又稱“十方常住”。這種廟宇懸掛鐘板,日常作務以鐘板為號令,具有傳戒特權。但是不得冠巾收徒,由子孫廟收的徒弟前來掛單留住而組成道眾,在叢林互相參學。因此叢林的道士流動性很大。
現在道教的叢林,和過去有些不同。許多十方叢林,也在冠巾收徒。從前道士前往叢林掛單需要背誦道教經典,現在只要具備手續證明即可。
問: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
答:道教十方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常住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分工細致,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監院(住持),即觀主。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和號等八大執事,分別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叢林各執事稱謂、職責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莊子·天下篇》成玄貢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必須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接過“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嚴,受全體道眾擁戴,始許選為方丈。又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監院由全體道眾推選,可以連選連任。如果本叢林無此人才,亦可到其它宮觀去請。監院若不稱職,方丈有權撤換之。《三乘集要》:“監院乃常住之首領,道眾之宗主,必須才全智足,信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已衛眾,柔和良善,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者,乃可當此大任。”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
十方叢林,還設有其它重要執事:
總理:協助監院、都管統理內外公務。
知客:負責接送來往賓客及參訪道友。
巡照:監察叢林內外一切事務。
巡寮:主管叢林人事安排。
海巡:負責查理公事及調解糾紛。
監修:負責廟宇維修并兼管莊農。
公務: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貸還貸諸事。
迎賓:亦稱“號房”。負責對掛單道友進行考問、登記。
主翰:負責書寫文稿、繪圖等事。
書記:負責書寫表疏、信函。
典造:又稱“典座”或“點造”。負責辦理齋饈飲食。
賬房:管理賬目。
叢林中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賬房等,稱為: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
問: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別是?
答: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呂洞賓祖師);陜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北京的“白云觀”(丘處機祖師)。
問:何謂萬法宗壇?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為凈明法壇。后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沿用之。
問: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答:東岳泰山(在山東泰安)、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陽)、西岳華山(在陜西華陰)、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陽或山西渾源)、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
問:現代有哪些著名宮觀?
答: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21座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它們是:北京白云觀、遼寧沈陽太清宮、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廟、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和太和宮(包括金頂)、武漢市長春觀、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和祖師殿、陜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和鎮岳宮及東道院、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臺。云南昆明的著名宮觀有:太和宮(俗稱金殿)、真慶觀、龍泉觀(俗稱黑龍潭,內含黑龍宮)、三清閣、紫霞觀、萬壽宮、三元宮等。
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臨滄、大理、昭通等地。歷史上,云南道觀很多,現保存較好的有40余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龍潭、昆明真慶觀、昆明西山三清閣、保山玉皇閣、騰沖云峰山、臨滄三元觀、昭通大龍洞、建水燕子洞等。而大理巍山巍寶山宮觀較多,有準提閣、巡山殿、玉皇閣、老君殿、長春洞等。因此,巍寶山有“云南道教名山”之稱。
問:道教名山有哪些?
答:道教名山,往往是以優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跡并傳于世的。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上形成眾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許多。這里限于篇幅,只能介紹很少的一部分。
泰山,五岳中之東岳,位于山東省中部。道教稱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為東岳天齊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另有碧霞祠、斗姆宮、王母池、長春觀和岱廟等著名宮觀,岱廟主殿天貺殿有《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巨幅壁畫,聞名于世。
衡山,五岳之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縣西。道教稱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有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地的黃庭觀、徐靈期修行處的上清宮,以及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和五代道士聶師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觀(舊名白云觀)。
華山,五岳之西岳,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南。道教稱其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為西岳金天順圣帝。有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祖師修煉處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陳摶亦隱居于此山。另有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渾源縣。道教稱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為北岳安天元圣帝。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山修煉。
嵩山,亦名“嵩高”,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登封縣西北。道教稱其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為中天崇圣帝。黃蓋峰下的中岳廟,為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晉時鮑靚祖師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謙之、潘師正等曾于此山修道。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道教稱其山為第三十二福地。離山不遠處的上清鎮,建有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處“天師府”,為正一道祖庭。
青城山,又名趙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道教稱為第五洞天。相傳天師張道陵于此山傳五斗米道。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岡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蘇省西南部。道教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天,為道教茅山派發源地。
閣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縣,道教稱其為第三十六福地。三國時,葛玄祖師建臥云庵,煉丹修道。
羅浮山,位于廣東省博羅縣,有“嶺南第一山”之謂。道教稱其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晉時葛洪祖師晚年在此山煉丹著述。羅浮山還是東江抗日根據地。
終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為秦嶺主峰之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傳說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北五祖的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等人均于此修道。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縣南。全山遍布道教宮觀,有“五里一庵十里宮”之稱。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煉42年后得道飛升。東漢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洞賓、五代宋初陳摶、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明代極盛,有宮觀三百余處,太和宮、紫宵宮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嶗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濱臨黃海。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煉丹修道。元時邱處機、明代張三豐曾于此修煉,留有遺跡。嶗山道教宮觀頗多,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
巍山,又名巍寶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據道教史籍記載,五斗米道曾傳播到巍山一帶。巍山主峰南北兩側有宮觀20余座,以清微觀、斗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呂洞賓、張三豐等。巡山殿主祀土主神細奴羅。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以西30華里處,傳說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地方。秦漢時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煉。明朝萬歷后,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全山有較大廟觀42座,有八臺、九宮、十二院的稱謂。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縣南,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稱,道教稱為第十六洞天。魏時有王子騫、張湛等12人隱于山中得道;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的說法。現僅武夷宮和桃源洞保存了舊貌。
千山,原名華山、積翠山亦稱千朵蓮花山。是長白山的支脈,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自古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的稱譽。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道教勝地。明清時極盛,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稱。現存道教宮觀主要有:無量觀、五龍宮、普安觀、太和宮、慈祥觀、鎏金庵等。道教圣跡還有一樓、二洞、三塔、三臺等。□
問:近代何時成立全國性道教組織?
答:1912年,在北京白云觀成立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發起人為白云觀方丈陳毓坤。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由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
1957年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會,會長岳崇岱;1961年召開第二屆代表會,會長陳櫻寧;198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86年召開笫四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92年召開第五屆代表會,會長傅元天;1998年召開第六屆代表會,會長閔智亭。2005年召開第七屆代表會,會長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址設在北京市西便門外白云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