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建筑概況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武當山古建筑群以規模寵大、氣勢雄偉著稱于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古建筑起源追溯很早。秦漢時,就有許多隱士、道眾到此結茅為庵。有史記載,皇帝敕建始于唐代。唐貞觀年間(627-649),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歷年間(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又建“神威武公新廟”。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創建紫霄宮。元代時建成9宮8觀。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侍郎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軍民夫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里的建筑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筑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清代至民國,或毀于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筑規模逐漸縮小。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筑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現存較完好的建筑129處,廟房1182間,建筑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靜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靜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這樣,就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整體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80公里,南至鹽池河佑圣觀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龍廟50公里,東至界山寺35公里。在這些建筑線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一設計布局,整個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堪稱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武當山古建筑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制”、“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布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從陜西、四川等地采買運來。《太和山志》記:“建武當宮觀材木,采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置堡協運。”明代詩人王世貞詩云:“少府如流下自撰,蜀江截流排豫章。”可見當時建筑木材不是就地砍伐,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武當山的植被。在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筑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筑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全山整個建筑,薈萃了我國古代優秀建筑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建筑風格。明代張開東把武當山的建筑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明代詩人洪翼圣詩曰:“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現當代許多建筑專家考察武當山后稱贊說: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是古代規劃、設計、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時,稱武當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的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