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宮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紫霄宮,全稱太玄紫霄宮,即舊之紫霄元圣宮,是武當山現存最完整的宮殿之一。位于武當山之山腰,海拔733—814米,坐西北朝東南。背依展旗峰,如軍中皂纛凌空飄揚;面對三公五老峰,似眾仙拽紫拖藍躍于云表。宮前有大小寶珠峰,左右有青龍白虎二山、賜劍臺、福地峰、蓬萊第一峰,山勢起伏如寶椅狀,紫霄宮就坐落正中。早在元代前紫霄宮就被稱為“福地”,素有“云外清都”之譽。1982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霄之春(攝影:盧家亮)
紫霄宮的建筑沿革,古文獻記載不一。一說,夏朝開國禹王創建紫霄宮;二說,唐代貞觀年間就有紫霄宮;三說,宋宣和時創建紫霄宮。
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創建紫霄元圣宮。其敕額文據,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宋金之戰時,紫霄宮的主持人攜其到南方去了。繼后,宣慰孫嗣率眾歸附朝廷,紫霄宮十五六年久無人煙。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前,宋金之戰時,遷均州州衙及州民于此,可見其規模之大。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山門重開,正殿僅存,猶可瞻仰。至元十四年(1277年)道士李守沖開始修葺,次年契丹女道士蕭守通修復紫霄宮,規模同五龍宮。《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其盛況云:“松杉挺特,花木芬芳,殿宇崇高,堂廡拱接,帝容尊肅,神靈威嚴,一仿五龍之制。”
到了明代,紫霄元圣宮“赫如蔚如”,仍有殿宇80余間。明永樂十年敕建該宮時,改名香火殿。在香火殿西移土填平溝壑,別創宮宇,仍按軸線布局。但新軸線沒有與故宮軸線相平行,而是向東偏了約7度。又辟溝西為西宮、西道院,按兩條平行于主軸線的軸線展開布局。
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玄帝大殿、山門、廊廡、左右御碑亭、神庫、神廚、祖師殿、圣父母殿、方丈、齋堂、缽堂、云堂、圜堂、廚堂、倉庫、池亭等160間,賜名“太玄紫霄宮”。欽定提點3名,住持1名,賜正六品印,統領宮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擴建到860間。清嘉慶六年(1801年)、同治三年(1864年)曾有維修,民國亦有修葺和增建。1935年7月,特大山洪沖毀大半,許多低矮之處的房屋夷為平地,各道院內淤泥尺余厚。
新中國成立之后,紫霄宮僅存廟宇近200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1952年,中央文化部撥款,對紫霄殿進行了修葺。1962年成立武當山文物保管所,住紫霄宮,負責全山文物保護。1979年,湖北省文化廳撥款16萬元,修復了紫霄宮大院石鋪地面和被洪水沖垮的宮墻、崇臺等。1982年維修了東宮(香火殿)樓房八間和照壁。1990年政府籌資150萬元,歷時六年修葺紫霄殿。1984年,國務院決定將紫霄宮移交武當山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1984年至2004年,武當山道教協會籌集資金600余萬元,維修了中軸線臺階、崇臺、金水渠、龍虎殿、十方堂、父母殿、東宮、西宮等,修復御碑亭頂、鐘鼓樓、坤道院、東道院、西道院、廚室、云堂、圜堂、東西配房樓等255間,建筑面積9291平方米。其中重建143間,建筑面積為3693平方米。
紫霄宮整體建筑布局,憑借山勢的壯麗,采取欲揚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顧、遙相呼應的手法建成,成為我國道教的一座獨具特色的宮殿。紫霄宮的東天門在東邊的威烈觀前,歇山頂,雙重拱磚石結構。紅墻翠瓦,遠遠仰望,真若天門聳立斗魁,給人以進入仙境之感。當人們進入東天門,并不見紫霄宮,要沿神道,從威烈觀穿過臥于云端的紫極壇、黑龍橋、通會橋,登上萬松亭下的整冠臺(從前,朝山進香者必到臺上廟中整理衣冠,洗心息慮,而后才能從此下山,再進入紫霄宮朝拜神靈,故名“整冠臺”),而后下山才到禹跡池,穿過禹跡橋,便到宮前的金水橋。這段約1千米的神路上,雖然只有一些稀疏的廟、橋、亭、臺、池等建筑,但卻小巧玲瓏,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給人以幽靜、恬適、美妙、神奇的感覺,為紫霄宮做了巧妙、從容的鋪墊。
紫霄宮主體建筑以中軸線對稱布局。主線上依次分布著金水橋、龍虎殿、朝拜殿、紫霄大殿、父母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