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宮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太和宮,又稱大岳太和宮,位于天柱峰峰頂。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 514—1 612米之間約2千米的建筑線上。整體建筑充分利用天柱峰雄峙霄漢的險峻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是武當山眾多宮觀中地位最高、布局最巧、技藝最精湛的一宮。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金殿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謂大岳太和宮?“大岳”之名,最早見于《圖經》:“武當山,一名太岳。”《武當山賦并序》曰:“予觀此山,去天咫尺,名曰‘大岳’”。《武當福地總真集》記:“武當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又稱武當山為“中岳佐命之山……嵩高之儲副,五岳之流輩,唐虞柴望偏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這說明武當山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但這時武當山以“大岳”為名,只是當時文人對其高大山勢的稱贊。
至明代,成祖朱棣特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有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思想。故武當山在明代被尊為“五岳之冠”,享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崇高地位。“太和”本為武當山古之山名!疤汀痹~意與道教的“道”字含義相同。宋代張載《正蒙•太和》記:“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相蕩、勝負、屈伸之始!闭J為“道”就是“氣”的變化或陰陽相互推移。明成祖敕建太和宮供奉真武大帝,并賜額“大岳太和宮”,其用心是不惜一切代價創建武當山道場,使其地位高于五岳,把君權和神權結合起來,以加強統治,永保江山鞏固。
天柱峰頂端在宋代以前的建筑,史志未記,只能從一些古代文獻中略見蛛絲馬跡!墩嬲a》記:尹軌“入太和山去,領杜陽宮太和真人”。杜陽宮是武當山早期的廟宇!秷D經》曰:“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又:“學道者常百數!北蔽横B道元《水經注》記:“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上山,又曰仙室!睍x代叫“謝羅山”。以此可知漢代稱天柱峰為“仙室山”。又引《荊州圖副》記:稱武當山“山形特秀,異于眾岳,峰首狀博山香爐,亭亭遠出,藥食延年者萃焉!边@段文字所指武當山當為現在的天柱峰,說明在先秦就有眾多的煉仙丹、求長生久視的道家在此居住?梢娔菚r必有廟宇,卻不知廟宇是何種造型及名稱。
據《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天柱峰在元代初期已經“砌石為殿,安奉玄帝圣容”。又記:“至頂,有銅亭一座,玄帝一尊。”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造古銅殿一座,安于天柱峰之頂。明永樂十年(1412年)至十四年,敕建金殿置于頂上,在頂下建朝拜殿、左右鐘鼓樓;右置元君殿、父母殿、誦經堂、神庫、神廚、齋堂、真官堂、方丈、朝圣堂、廊廡、寮室,共計78間。在峰北修葺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道房、齋堂、靈官祠;修筑磴道,裝以石欄望柱,若天梯達霄漢。賜額“大岳太和宮”,欽選道士30人焚修,提點二員,階正六品,給印一顆。到嘉靖時,此宮建筑擴大到520間,管領清微宮、朝天宮、黑虎廟、文昌祠。
太和宮的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頂端雄奇、險峻的自然地勢,巧妙使用有限空間,建造一座座復雜多變而又錯落有致的殿堂、樓閣、道院、亭臺、橋梁、城墻、磴道等,使主體建筑仍然按照東西和南北兩條軸線展布,達到了“云外神宮”的建筑藝術效果。
天柱峰頂端的東西向建筑軸線布局,以金殿為中心,后設父母殿一間,為民國七年(1918年)建,內奉真武父母、紫元君神像。左右配房為印房、簽房,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守下荊南道王度昭創建。殿前置金鐘、玉磬二銅亭,亭北置石制日晷臺。殿前下為險峻的陡陂,設磴道八轉九臺,如螭龍回繞,直通靈官殿長廊,名“九連磴”。長廊內設錫鑄靈官殿,外設石殿圍護。長廊外,依山勢用千余斤重的長石條,在千丈懸崖上建紫金城,繞峰頂一周,美如月闌繞金殿,顯出“一朵紅云,萬道金光”的神秘氣勢。正如古人云:“照耀九霄,輝朗八表,云霞麗乎色,山川增其輝!
太和宮正南北向建筑軸線,以紫金城南天門為中軸線,分布在天柱峰與小蓮峰之間的山坳上,上正對金殿。這條中軸線的主殿是太和殿,背依南天門,前為四角朝拜亭,俗稱“朝拜殿”。亭兩側為鐘鼓樓,鐘樓內懸掛銅鑄巨鐘,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鑄造,高1.75米,是全山現存最大銅鐘。前為小院,方整石墁地,院東為萬圣閣,院南正中為石門,門前為小蓮峰,峰頂置元代古銅殿。古銅殿前又一小院,院東有門,門外有一平臺,名叫“小道場”,下為古道北通朝天宮、東達瓊臺中觀,南接荊襄古神道。
由于山高霧重、長期失修等多種原因,該宮大部分木構建筑已廢。尚存廟房237間,建筑面積5 056平方米。其中,維修72間,建筑面積1 346平方米;重建156間,建筑面積3 458平方米。現存建筑及遺址共占地面積87 500平方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