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道觀
欄目分類:道教建筑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道觀,是道士修煉、祀神的活動場所。起源很早。晉代葛洪《關尹子序》記:“今陜州靈寶縣太初觀,乃古函谷關候見老子處,終南宗圣宮乃關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樓,改號樓觀,建老子祠,道觀之興,實祖于此。”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八記:“秦皇、漢武始好神仙,方士祠祀始有觀。”
武當山道觀在唐以前,史志不記,難以考證。但從本山古志和有關古文獻記載,可見蛛絲馬跡。早在道教形成之前,武當山就有許多修煉家、方士、隱士等在此或“依巖為屋”,或“結茅為庵”,進行修煉活動。諸如:春秋時被尊為真人的尹喜、尹軌,漢代大將軍戴孟,著名神仙家馬明生、陰長生等,均曾在此修煉。故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武當山就被稱為“仙室山”。這里所謂“仙室”無疑是指學道修仙之人所住觀廟。自唐迄清,特別是在明代以后,武當山的道觀已是星羅棋布。由于歷史久遠、社會動亂、天災人禍等原因,絕大部分道觀或被毀廢,或被淹沒,已所剩無幾。據不完全統計:全山曾有道觀44處,現存12處,遺址26處,淹沒6處。
道觀的建筑布局,仍然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勢,因地制宜,認真勘測,精心設計,采取靈活多變的手法,使各個建筑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各個道觀仍以中軸線穿透為主體,一般小觀為一條軸線,大觀則為兩條或三條軸線,依山就勢,布置二至五重建筑。軸線兩側對稱布局,使各個建筑主次排列井然有序,層層庭院錯落有致,絕不僭越喧賓奪主。在長達70千米的建筑線上,宮與觀之間,觀與觀之間,觀與其他眾多庵、廟、祠、堂、亭、臺、橋之間,間距適中,有機結合,時明時暗,忽高忽低,前后呼應,逐漸把建筑布局推向最高頂峰——那就是在“一柱擎天”的天柱峰頂上建造的重檐廡殿式金殿,達到了皇權和神權所需要的“人間天堂”宏偉、神奇的藝術效果。
武當山道觀有下述幾個特點:一是有些觀的建筑規模大于少數宮。按照道教的一般說法,規模小于宮的廟宇叫觀。武當山的道觀卻不盡然。諸如明成祖敕建的復真觀、元和觀、仁威觀等,其原建規模就大于其他同時敕建的朝天宮、清微宮。后經不斷修葺和增建,其規模擴大,少則上百間,多則數百間,更是遠遠大于小宮。二是宮觀廟宇有明確的分工。自明成祖敕建武當山宮觀以后,從全國欽選400名正一派高道分派各大宮辦道,專門負責皇室的祈禱事宜。同時分別欽授正六品提點若干名,負責管領各宮及附近觀廟的各種事宜。其觀、廟、祠、庵一般由全真派道士修持,負責采藥、接待香客和游客。三是南北建筑風格的融合,將南方園林借景、造景等靈活多變的建筑方法,融匯于北方皇家建筑法式之中,使武當山宮觀顯得更加絢麗神奇、宏偉壯觀。四是道觀規制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武當山眾多道觀,大體可歸納為三種人創建:一為皇帝敕建。均嚴格按照官式法式建造,以中軸線為中心,因地制宜,展布三至五重建筑,正殿均為歇山頂。殿前設月臺,周飾石欄望柱。山門設黑構件八字照壁,門和壁下設石作須彌座,顯得宏偉壯觀。二為官吏、財主創建。這種人有錢有勢,所建道觀雖有規模,但不敢逾越官式建筑規制,一般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盡力使所建道觀富麗堂皇,觀的主殿屋頂,一般采用大式硬山頂。三為民間信士集資建造。這種人因財力、技術都有限,所建的道觀多為民間四合院、三合院式建筑,簡樸實用。因此說,武當山道觀建筑,既有北方皇家建筑的雄偉、凝重、莊嚴、肅穆的風格,又有江南園林借景、造景、靈活多變、巧妙華麗的風格,還有民間簡樸實用的風格等。這就是說,武當山古建筑群,融匯我國傳統優秀建筑法式為一體,成為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寶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