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場
武當傳說2016-08-15
泰山碧霞祠道觀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距今已有千年歷史,1982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宮觀,1985年秋正式歸還道教界管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泰山碧霞祠現已成為一座重要的道教宮觀。泰山碧霞祠道觀非常重視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并根據自身的特點與社會的需求,提出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觀的理念,發展自身,服務人群,弘揚正信,而這也是全真道所一貫提倡的弘道宗旨。 初衷與時代要求 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在給人們帶來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系…
-
翠峰山仙姑宮
武當傳說2016-08-15
翠峰山,古名翠鳳山,又名青山,是道教名山,因山青如翠而得名。山雖不高,有仙則靈。傳說唐代有一女子避婚于此山,久居不出,竟然修煉成仙,造福當地百姓。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游獵時,本來就好仙樂道的皇帝聞聽仙姑的故事,肅然起敬,大為贊賞。他讓下屬在此建觀立廟,以示紀念。自此以后來拜謁仙姑者絡繹不絕,翠峰山于成了是人皆仰慕的名山。 …
-
東方第一道林之冠--太虛宮
武當傳說2016-08-15
太虛宮位于山東省棲霞市城北郊,始建于1191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是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一代宗師丘處機的傳道之所。 因太虛宮所在地名濱都里,當地俗稱濱都宮。金章宗皇帝御賜宮名為太虛觀,為當時負有盛名的道教從林之一。 丘處機于陜西寶雞磻溪和龍門苦修成道之后,1191年,從陜西關中東歸故里,在故里濱都里修建了一座道觀,這座宮觀被譽為東方第一道林之冠。 1207年,元妃贈道經六千余卷,驛送棲霞太虛宮,成為鎮宮之寶。 后來太虛宮遭遇…
-
泉州開元寺:一件袈裟覆地建千年古寺
武當傳說2016-08-15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王琬)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王琬) 泉州西街有一座千年古剎,這里蓮宮梵宇,煥彩流金,門前大榕樹的年輪映襯著時光的剪影,這里保存著所有泉州人的記憶。 泉州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開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后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
-
我的信仰我做主——一個坤道的出家之路
武當傳說2016-08-14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西安青華宮高功、青華宮慈善功德會會長坤道劉景花道長。為了開解眾人對她出家緣由的疑惑,劉道長特在她的微博上撰寫此文,講述她從小深受家傳,心向道學,最終終于如愿以償的經歷,盡顯一位當代道教人對于信仰的堅守與執著。 我為什么出家? 很多人見面都會猜疑,甚至直接了當的問,你為什么要出家呢? 為了不一一回答這個問題,我編寫了這條微博,回答各位的好奇。 我生長在東北,美麗的冰城哈爾濱,自小父母就不在一起了,依靠奶奶…
-
善心老太灑糠水
武當傳說2016-08-14
有個風水先生趕路趕得實在口渴,正好走到一個村子里,于是就敲門向村里一戶人家討水喝,屋里有個老太太非常熱情地端水給他喝,只是老太太在端水時故意在水里灑了些谷糠。風水先生太渴了,看見水恨不得一口喝光,可是現在水面漂著谷糠,他只能一邊吹谷糠,一邊喝水。于是,在慢吞吞喝水的空當兒,他的心中就產生了嗔恨:你們這樣欺負我!哼!我要報復!所以,喝完水后,風水先生假惺惺地表示感謝,對這家人說:我是風水先生,感謝你們布施給我的水。為了報…
-
作為一個道士的塵緣和仙愿
武當傳說2016-08-14
編者按:梁興揚,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龍門派三十代玄裔弟子自稱是一個異類的道士,本科畢業,做過生意,大起大落過,不是在道觀的單純環境下長大的,入道前做珠寶。入道以來,有甘有辛,然而心懷赤忱,即使面對世人異樣的眼光,他從來都泰然自若。唯獨不能面對的,是他的父母。這篇文章就是他的心路歷程,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個道長的塵緣與仙愿。 面對父老鄉親,我總有種心酸,近日的回家之行,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有了新的轉變。于是,有了這篇道士…
-
救助紅西路軍的郭元亨道長
武當傳說2016-08-14
千里大營救,是紅西路軍失敗后河西各族人民進行救助的一個常態。今天,我們雖只截取了其中一個片斷,即一個宗教界人士營救西路軍的事跡。但相信,透過這個塵封的故事,不難想見河西人民對中國革命曾做出的貢獻,以及人民乃勝利之本的真正含義。 1937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左支隊800多人終于走出了祁連山腹地,向著甘新交界的星星峽前進準備在陳云等同志的接應下轉赴新疆。這是西渡黃河的2.18萬名將士中僅余的一支成建制部隊,并且是在經歷了一條山…
-
略論張宇初道風建設思想
武當傳說2016-08-14
張宇初(13591410)系明初正一派著名道士,道教思想家。字子璩,別號耆山,張陵第四十三代孫,江西貴溪人。他幼習百家之書,具有較高的道學修養,在道教教理教義等方面頗有造詣。張宇初所撰的《道門十規》在《道藏》正乙部第988冊和《續道藏》中所收的《皇明恩命世錄》卷3中都有明確記載。《道門十規》根據道教前代定規、群師遺則而撰寫。在這本書中,張宇初列述了道教源流、道門經錄、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云水參訪、立觀度人、金…
-
香港飛雁洞與內地道教界的道源與道緣
武當傳說2016-08-14
香港道觀飛雁洞從上世紀80年代初建壇開始,即以飲水思源為壇訓,但當時雁子都認為在香港植根是飛雁洞唯一可行之道,關注于回歸前香港經濟繁榮,欠缺求道的宏觀視野,缺乏與整個中國道教界的交流合作。 1992年是飛雁洞求道形式轉型的開始,往四川尋根帶來脫胎換骨改變,賦予道教九美惠德新意義,不只是做善事,而是以行道做善事。尋根后進入落地生根的植根階段,飛雁洞承載深厚情緣,以愛家愛國恩心,在四川盆地展現人性化情懷,廣結道緣,包容寬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