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飛雁洞與內地道教界的道源與道緣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香港道觀飛雁洞從上世紀80年代初建壇開始,即以“飲水思源”為壇訓,但當時雁子都認為在香港植根是飛雁洞唯一可行之道,關注于回歸前香港經濟繁榮,欠缺求道的宏觀視野,缺乏與整個中國道教界的交流合作。
1992年是飛雁洞求道形式轉型的開始,往四川“尋根”帶來脫胎換骨改變,賦予道教九美“惠德”新意義,不只是做善事,而是以行道做善事。“尋根”后進入落地生根的“植根”階段,飛雁洞承載深厚情緣,以愛家愛國恩心,在四川盆地展現人性化情懷,廣結道緣,包容寬容,和諧共生。“尋根”令飛雁洞自我肯定是中國道教的血脈,此血緣關系確立飛雁洞在香港所要走的方向。四川道源被視作香港雁門之本,在弘道方向上,對四川源遠流長的道教歷史和宮觀有著家鄉般的眷戀和感情的凝重,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深深打動每一個雁子的心靈,重興道源成為心中信念的堅強柱石。北雁雖南飛,仍與母親血脈相連,這關系使得“尋根”后20年來,飛雁洞在時、地、人三方面與四川道眾頻密接觸,以完善飛雁洞弘道之志。到后來,劉松飛住持有幸蒙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大師收箓為弟子。雁子在大邑修復三圣宮,重建彭州陽平觀,興建八卦亭,義不容辭,捐贈巨額款項,貫徹飲水思源的伸延主調,肯定、認同和回歸內地道教。
二
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飛雁洞以此為圭臬,以追求圓融圓滿為依歸,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劉松飛住持秉承純陽呂祖恩師賜示啟建水陸大醮法會,于2011年與內地7省道觀啟建七七四十九天水陸大醮法會,經多番遠赴北京,向中國道教協會提出申請,獲國家宗教局和中國道教協會批準,達成啟建水陸大醮法會共識,禮邀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顧問,舉行了由甘肅平涼崆峒山隍城、蘭州白云觀、安徽渦陽天靜宮、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江蘇茅山元符宮、四川彭州陽平觀、陜西戶縣大重陽萬壽宮、湖北武漢長春觀等7省8宮觀參與的大醮法會,同耕福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劉住持以80多歲的高齡,從籌備到每次法會的開壇儀式及結壇儀式,均親力親為,頻繁往來香港與內地,一心達成法會成功。
2012年飛雁洞又承接了在香港梅窩接法續辦“兩岸四地道教界四十九天水陸大醮法會”,邀請兩岸四地道教界共同參與勝會,達致尊道貴德、和諧共生的理想。在法會中,經懺團以承壇接法形式,輪流誦經及舉行科儀儀式。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應邀赴港出席大醮法會啟壇儀式,他在致辭中對兩岸四地道教界聯合舉辦法會予以肯定,認為“有益于道教文化的傳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傳承,體現了道教貴德尊道、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三
飛雁洞與內地道觀啟建七七四十九天水陸大醮法會最終能夠和合圓滿,是借因、緣、和、合,達致共生“因緣和合”之果效。“因”指飛雁洞弟子1992年四川尋根開始,多年來堅持在內地幫助重建修復宮觀,為災區祈福賑災,以及參加在內地舉辦的道教活動,增進合作交流。在這些“前因”之下,飛雁洞與中國道教協會及內地各道觀,發展出血濃于水的聯系,彼此“和合”。劉住持身體力行“尊重”,通過規范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實踐,確立九美行道的信仰,探索中國道教精神領域新的時代意義,道友越來越多,路也越走越寬。飛雁洞用真誠的尊重弘道,使雁子形象美好,同時獲得更廣泛社會認同。這種尊重使飛雁洞贏得內地道友的友誼,更讓飛雁洞騰飛展翅,達到一個新的晴空境界。借著因緣和合,凝聚各個道觀,這種和諧結合的方式,也許會成為未來道教界合作發展的借鑒。
以感恩心圖報道源,以德行善,飛雁洞將和合圓融演繹為自身弘道理想。圓融者,乃圓融制宜、穩健通達、虛懷若谷、剛柔并濟,且不管外在的環境如何變遷,都能迅速地適應環境并及時應變。雁子以真智慧、正道心、統整觀、愛國情四大原則為策略方針,再依這四項原則來擬好計劃、定好目標,并作出最完善的執行方案。在籌建大醮法會過程中,飛雁洞要求弟子精心組織活動,提高合作意識,高度重視醮會活動的核心價值,成立領導小組,確定相關職責,因地制宜,確保實效,圓融處世,待人懂得適時寬容,使各項具體工作在得以全面落實之余,洋溢出一股親情。每一個雁子對待到會的道長高功、大德善信,心隨愛動,做到賓至如歸,讓他們體驗到可貴的親情、珍貴的友情以及濃濃的飛雁情。
道教蘊涵豐富的和諧思想,并具有現代意義,將對世界的文化與和平做出貢獻。相信祖國的天空充滿愛,溫暖的善心人情在,和合圓融令中國道教力量更壯大、發展步伐更矯健。
(作者為香港飛雁洞佛道社教育顧問、香港公開大學導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