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武當山下治滄浪水患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8-08-17 瀏覽次數:次
大禹:武當山下治滄浪水患 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后世尊稱為大禹,夏后氏首領。他是黃帝的六世孫、顓頊的四世孫,其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相傳
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后世尊稱為大禹,夏后氏首領。他是黃帝的六世孫、顓頊的四世孫,其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相傳正是因為禹治黃河水患有功,才得以繼承舜禪讓的帝位。而他與武當山的淵源也源于這場洪水。
據《山海經·海內經》、《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敗,鯀被殛于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含辛茹苦13年,終于平復水患。據《禹貢》及有關史料記載,4000多年前,大禹自陜西寧強縣冢山開始治理、疏導漾水及漢水后,順江而下,到武當滄浪后,在龍巢山察看漢水流經滄浪洲的情形,進而從龍巢山順曾河而上入武當山察看。
傳說,為了導溝壑之水入漢水,大禹先疏導武當山之鬼谷澗、黑虎澗、磨針澗之水,匯入九渡河,劍河流入漢水,并到武當滄浪段,劈開堵住漢水的龍巢山,疏導滄浪之水,使其順暢地流入長江,成功地治理了武當滄浪地的水患。
對于此事,《史記》卷二中也有相關記載,水中對大禹治理漢水描述道: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為滄浪之水。嶓冢山是漢水的發源地,發源處叫漾水,到漢中始名漢水,東到楚地武當處,又名滄浪之水。漢水自陜西流經鄖西、鄖縣(今鄖陽區)、均州(今丹江口市),即滄浪之水的流經地。武當滄浪地的先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在武當山下龍巢山上建起一座禹王廟,此遺址尚在龍山寶塔下,此山口處稱龍山嘴。在今天的武當山紫霄宮一帶,還有禹跡池、禹跡橋、禹跡亭等,是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而建的。
為了治理洪水,大禹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耗盡了13年的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詩經》贊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傳》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曰:“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文明花開映武當
下一篇:初探武當山 感受道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