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發現失傳多年的《龍船調》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8-07-07 瀏覽次數:次
5月4日,鄖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該縣堵河口一帶做民間文化調查時,偶然在青曲鎮店子河村發現了失傳已久的《龍歌調》。
《龍歌調》是堵河口端午龍船會的結束曲,也叫《送龍調》。堵河口的端午龍船會每年都舉行,而且每次都會進行整整一天。每年端午節傍晚龍舟賽結束以后,各村的龍船回到村前的江面時,還要舉行一個送龍的儀式,《龍歌調》就是村民在送龍儀式上吟唱的民間歌曲,其內容是為龍王歌功頌德,形式為一人吟唱眾人和。吟唱者是從村里挑選出來的固定龍歌手,龍歌手一旦確定下來,將終生不變。過去,龍歌手在60歲以前要選好和教會一位大家認可的青年人作為繼任者,把《龍歌調》傳承下去。和唱者為龍船上的參賽選手和岸邊的龍船會員。送龍時,龍歌手站在龍船上高聲放歌,船上和岸邊的和聲久久回蕩。
可惜的是,目前堵河口5個村的原始《龍歌調》都已經失傳,幾乎所有的村莊在送龍時都省去了吟唱《龍歌調》,而改為唱《薅草鑼鼓》。只有店子河村還勉強保留了唱《龍歌調》的形式,但歌詞和曲調都明顯缺少古風古韻。
目前,店子河村所唱的《龍歌調》為《紅公雞》和《十支花》兩首。我們找來村里的中年龍歌手請他吟唱,從他吟唱的《紅公雞》歌詞“唐天一支花,對門兩親家。二人來飲酒,對面把盞把。一只紅公雞,頭高尾巴低。一天叫三遍,三天叫九聲。獻給老龍王,做你好女婿”中分析,歌中應該還保留有部分原始傳承的《龍歌調》韻味,但曲調卻有失古樸。他所吟唱的《十支花》歌詞為:
(吟唱):一支花,關天索,平板去了,(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離家鄉。
(吟唱):二支花,關大王,禮行千里,(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走四方。
(吟唱):三支花,楊三郎,生在磨房,(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好凄涼。
(吟唱):四支花,楊四郎,失落番邦,(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探親娘。
(吟唱):五支花,楊五郎,五臺山上,(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當和尚。
(吟唱):六支花,楊六郎,鎮守邊關,(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保宋王。
(吟唱):七支花,楊七郎,亂箭穿死,(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芭蕉樹上。
(吟唱):八支花,楊八姐,坐南朝北,(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鎮遼王。
(吟唱):九支花,張四姐,大鬧東京,(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遇樵郎。
(吟唱):十支花,穆桂英,大破天門,(和):依喲嗬嗨嗨,喲嗬嗬嗨。(吟唱):聲威揚。
這首歌不僅內容和送龍王沒有任何關系,而且曲調也十分古怪。
就在我們十分失望和遺憾的時候,中年歌手的歌聲吸引來了村里一位老人。老人身體硬朗,他自我介紹名叫龔萬貴,今年79歲了。他說,剛才聽到的《十支花》歌詞是對的,可曲調完全跑調了。老人當即為我們吟唱了一段《十支花》,我們聽呆了,那古色古香的韻律,簡直就是龍庭里的天籟之音。
老人告訴我們,他也沒有當過真正的龍歌手,但劃了一輩子龍船,不敢說龍歌調的詞都能記下來,至少曲調還爛熟于心。據老人回憶,《十支花》的曲調是原始傳承的《龍歌調》,但歌詞早在解放前就已經遺失了,是村里的幾個鄉土文人根據保留下來的《龍歌調》曲子填的新歌詞,取名為 《十支花》。
在鄖縣堵河口一帶,“龍船會”一詞有兩個含義,既是帶有村民社團性質的組織名稱,又是端午龍舟賽的活動名稱。在堵河口,漢江第一大支流——堵河自南而北在這里與漢江交匯,漢江島——韓家洲正好迎著堵河的出口,堵河的名稱由此而來。圍繞韓家洲的兩江三岸一渚上分布有許多村莊,如屬于鄖縣柳陂鎮的有堵河口里面的烏家河村,堵河東、漢江南岸的堵河口村,堵河西、漢江南岸的西流村,漢江中央的韓家洲村等,還有屬于鄖縣青曲鎮的店子河村、高家河村和鄭家河村等,但只有烏家河村、堵河口村、西流村、韓家洲村和店子河村這5個村莊里才有龍船會社團組織,也只有這5個村莊的村民每年才會在龍船會的組織下聚集在一起,開展龍船會賽事。
堵河口龍船會是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帶有半祭祀儀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其源頭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雖然這樣的娛樂活動每年都要舉辦,但每年只舉辦一次和相對固定的龍歌手等特點,是導致《龍歌調》失傳的主要因素。
在聽歌現場,筆者和鄖縣文化館干部龔萬春作了一個分工,由筆者記下《龍歌調》,龔萬春則記錄下了《龍歌調》的曲譜。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