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一絕:正一天師道音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音樂于2010年06月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7月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萌生于東漢順帝年間
東漢順帝(126-144)年間,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制作齋儀書、建立禮斗制度、開設“靜室”以及創建各種齋法活動,這從客觀上促成了天師道音樂的萌生。
早期的天師道屬于符箓派民間道教,而符箓派的祈禳、禁咒則起源于遠古的民間巫術。天師道最早的科儀及其音樂當首推張道陵制作的“旨教齋”,該齋屬簡陋的齋儀活動。接著是張魯創制了“涂炭齋”。畫符念咒是是早期天師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道教頌經禮懺等共同構成天師道音樂文化,道士在其中所誦念的咒文也是天師道音樂的一種類型。天師道成立初期,天師道音樂原始簡陋,樂器有鐘、鼓樂等,唱法上有歌、吟之分,帶有濃厚民間巫樂色彩。這便天師道音樂的雛形。
魏晉南北朝時天師道音樂的正式形成
在魏晉南北朝時天師道已發生變化,不僅天師道組織得到發展,而且教規教儀也得到充實,對后世天師道及整個道教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北魏寇謙之(365-448)建立了道教的一般行為規范,改革了道教組織,并參照佛教教儀,制訂出一套禮拜和齋醮科儀,并創造了一套新的曲牌。在他的《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中,已有了《華夏贊》《步虛詞》等曲牌。他所創作的“八胤樂”,對天師道音樂向正規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改革,使天師道音樂由俗變雅,音樂的通神功能得到強調,尤其是科儀音樂得到初步規范,推動了天師道音樂的正式形成。
南朝陸修靜(406-477)是南朝天師道及其音樂變革的領袖人物,他曾游歷名山,搜尋道教經書1000多卷。致力于改革道教20余年,整理編撰了首部道經編目《三洞經書目錄》。他對齋戒科儀大為提倡,并撰有多種齋醮樂意,如《升玄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他對天師道科儀音樂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以葛巢甫所撰《靈寶齋》為基礎,吸收早期天師道科儀、儒教禮法和佛教思想后編撰出“九齋十二法”,從理論上將音樂、儀式和修道術結合為一個體系。他對天師道的改革全面系統而有成效,制定了依科闡事的程序,編創了大量科儀經書及豐富的經典曲目。
南北朝期,龍虎山天師道后裔為適應當時形勢需要,融合了寇謙之及陸修靜的道教思想、道教科儀和道教音樂,對龍虎山天師道音樂也進行了深入而大膽的改革,使龍虎山天師道以得以繼續發展,并顯露了其獨特風格和韻味。
宋元明時期是虎山天師道音樂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到宋元明時期,龍虎山天師道被視為道教正宗,皇室對天師道非常推崇和信奉,并對其大力扶植。這一時期也是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及至宋代已蔚為大觀。
明中葉以后,龍虎山天師道由盛轉衰。自清末以來,道教音樂中斷近百年,其中不少曲牌已經失傳。八十年代開始恢復,仍有許多曲牌未搜集整理。
天師道音樂的流傳區域主要在江西龍虎山,并隨正一天師道的傳播而廣為流傳,其分布區域包括長江以南各省、西南少數民族區以及港、澳、臺、東南亞等。從正一道音樂的產生、發展、流變來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都曾不同程度地影響江南正一道主要區域蘇州、無錫、上海、茅山等地的道教音樂。
作為道教中一個重要派別的龍虎山天師道,其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一個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所顯現的深刻社會內涵和豐富多彩的外向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諸如天師道音樂的傳承體系、天師道音樂與道教從派別音樂的比較,天師道音樂與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的關系,天師道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等課題,都有待我們作更廣泛深入的研究。
歷史淵源
天師道歷來重齋醮,音樂又是齋醮科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天師道有對音樂的詳細論述 ,如《太平經》卷一百一十三說:“得樂人法者,人為其悅喜;得樂治法者 ,治為其平安;得樂天地法者 ,天地為其和。”認為音樂有悅人、治世 ,和天地的功用。天師道音樂隨天師道齋醮儀式的舉行而產生。龍虎山地處江南吳楚之間 ,屬東西文化交匯之點。該地民間音樂豐富 ,受吳歌和西曲交互影響。明代聞名于全國的戲曲聲腔弋陽腔的興起 ,更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繁盛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此豐富的民間音樂,又由龍虎山歷代高道加之天師道本身又具有廣采博納的文化精神 ,因此 ,造就了現在內容豐富的天師道音樂。
歷史淵源
天師道歷來重齋醮,音樂又是齋醮科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天師道有對音樂的詳細論述 ,如《太平經》卷一百一十三說:“得樂人法者,人為其悅喜;得樂治法者 ,治為其平安;得樂天地法者 ,天地為其和。”認為音樂有悅人、治世 ,和天地的功用。天師道音樂隨天師道齋醮儀式的舉行而產生。龍虎山地處江南吳楚之間 ,屬東西文化交匯之點。該地民間音樂豐富 ,受吳歌和西曲交互影響。明代聞名于全國的戲曲聲腔弋陽腔的興起 ,更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繁盛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此豐富的民間音樂,又由龍虎山歷代高道加之天師道本身又具有廣采博納的文化精神 ,因此 ,造就了現在內容豐富的天師道音樂。
基本內容
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當前已收錄經韻126首,器樂、法器及曲牌23首。其中一曲多用、一韻多曲的現象比較多見,而且標題與音樂內容也不盡然有對應關系。有些韻曲名稱標題蘊含許多珍貴的歷史信息,為我們探索道樂曲目的淵源及相關的歷史背景提供了方便。
常用經韻曲目如下:
請水文,澄清韻,迎請師尊贊,安龍奠土宣意偈子,步虛(太極贊),凈穢咒,中央安鎮贊,金光咒,符使贊,迎三寶贊,三大圣贊,蕩穢咒,迎請高真贊,大羅三境天尊贊,三寶贊,瑤壇贊,垂廉贊,三皈依贊、孤魂贊,和斗章,歌斗章,念斗章(一),四景,念斗章(二),五方童子引,啟請安奉贊,勸酒歌,十保歌,三官經誦贊,三官法懺,三元開懺贊,上香贊,爐香贊,慈航贊,普陀贊。
常用器樂曲牌有:
小開門,小過場,路罡調,乙字大開門,迎客仙,小桃紅,山坡羊,小工調,龍燈調,柳腰金,尺字大開門等15首
法器曲牌:
四界,鑼鈸偈子,三聲鑼,五聲鑼,九聲鑼。
常用的樂器有:
吹奏樂器:笛子(1-2)、笙(1)、二笙(1)、簫(1)
擦弦樂器:二胡(3)
彈弦樂器:揚琴(1)、琵琶(1)、阮(1)、三弦(1)、箏(1)
打擊樂器:鼓(1)、大鑼、大鈸(1)、碰鈴(1)、木魚(1)
主要特征
(1)豐富的藝術價值:伴隨天師道復雜齋儀而產生出的音樂,不論數量還是種類都當相豐富。一首經韻或曲牌在多個科儀場合穿插運用,更顯其層次復雜,功用廣泛。
(2)即道即藝 亦神亦俗:天師道的齋儀活動具有社會性和民俗性,取用外向型的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娛他性。
(3)風格迥異的“弋陽腔”與“上清腔”:天師道音樂受師承關系,道士生活環境與籍貫等因素影響,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4)儒釋道兼容并包 天師府完整的唱誦“慈航贊”,“彌陀贊”,普陀贊等佛教經典,在道內非常少見。一些歌頌儒釋道三教祖師的經韻樂章,是龍虎山道教音樂的又一特點。
重要價值
作為道教中一個重要派別的龍虎山天師道,其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一個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所顯現的深刻社會內涵和豐富多彩的外向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諸如天師道音樂的傳承體系、天師道音樂與道教從派別音樂的比較,天師道音樂與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的關系,天師道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等課題,都有待我們作更廣泛深入的研究。
存續狀況
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當前已收錄經韻126首,器樂、法器及曲牌23首。自清末以來,道教音樂中斷近百年,其中不少曲牌已經失傳。八十年代開始恢復,仍有許多曲牌未搜集整理。
相關制品及其作品
天師道音樂光盤 天師府出版
天師道音樂磁帶 天師府出版
《中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 中國文聯出版社 王忠人 1993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