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社科院道教研究專家:民間宗教也屬于“大道教”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30 瀏覽次數:次
近日,“道教與民間宗教書系”啟動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道教與民間宗教書系” 計劃出版50余種,預計到2018年全部出版完成。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道教協會,并有清華、北大、南大等其他高校相關學者共同參與。
待該書系出版完成,它將是國內第一套規模最大、最全面和系統介紹道教和民間宗教的圖書。相比較于之前出版的道教普及類書籍涉及面過少,現在的書目基本能反映道教的方方面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就該書系的相關細節和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等問題專訪了該書系顧問、曾任中國社科院道教研究室主任的王卡教授,以下為訪談內容。
澎湃新聞:此次計劃出版的“道教與民間宗教書系”涉及50多種圖書,那么確定這些書目的原則是什么?有沒有分大類或者大的主題?
王卡:這53種書并沒有什么具體的大類或者大主題,主要就是站在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擬定書目。我們知道過去對儒家文化的宣傳比較多,所以這次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書來普及道教知識。這個書系涉及的方面比較廣,目前已增補到54種,又加了道教影響中國少數民族信仰一類的書。
澎湃新聞:您預計哪些書會受到廣泛關注?有沒有哪些書目是以前沒有涉及到的話題?
王卡:過去對道教的研究不太均衡,歷史、經典類涉及的比較多,而對道教在中國社會中實際存在的狀態,比如說儀式活動就介紹的較少。而且對于道教史的某些具體時段,比如說明清、近代道教狀況的研究也比較欠缺,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做些彌補。至于你問我哪些書會受到更多關注,這不太好估計。道教從歷史上說,除了參與一部分中國傳統的政治和禮教活動外,主要還是以祈福救災等方術來吸引一般民眾。有些方術雖然在近代被視為“封建迷信”而拋棄,但是在民眾中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還有民間的祭祀儀式活動,自近代以來有所衰落,失去記憶,或許更能引人關注吧!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神道設教”的主體是儒家,道教則更多保留了民間信仰中“方術”文化的內容。但是這些“數術”并非完全指算命、風水、驅邪一類。“術”是個很廣的概念,比如說神話故事,醫藥養生、節日禮俗,書畫、造像、樂舞、武術、服飾、建筑藝術等,這些都是宣傳宗教義理的文化手段。可以有些客觀的介紹,讓現代人更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豐富的內容,而不止是空洞的教條。
澎湃新聞:“道教與民間宗教書系”的定位為普及類圖書,但又要涉及目前道教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對作者的要求很高?
王卡:這套書我們將其定位為普及性質,參考了一系列的原始文獻,也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一套科普類和學術性并存的書。書的形式也符合現代潮流,采用了圖文并茂的方法,類法國人做的世界文明史叢書。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某些分冊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這取決于作者憑借的是一手材料還是二手材料。如果作者只是拼湊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是不行的,只有真正基于一手材料寫成的普及書才能體現學術水平。這次我們的寫作隊伍雖然比較年輕,但其中也不乏優秀的學者。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一直比較重視對一手材料的研究,所以我對于這套書的總體質量還是有一定信心的。
澎湃新聞: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蕭紅老師講到這套叢書的宗旨時,提到了“拆毀偶像”這個說法,這是什么意思?
王卡:蕭紅老師的意思我并不是很明白。但是對于“偶像”這個詞我想說,在道教研究的學術界,雖然一百年前就有人開始做這個工作了,真正大規模的研究是從改革開放后才開始,這里面沒有偶像可拆毀。在道教研究領域并不存在絕對的金科玉律,道教學界沒有絕對的偶像。倒是這幾年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很多的空白都被填補,新興的力量日益壯大,中青年學者占據主導地位,其中的大多數都是博士碩士。他們出了一些有分量的著作,有相當的學術價值,不僅僅只是文化泡沫。
澎湃新聞:我們之前出版過哪些道教普及類的圖書?這些書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王卡:我們之前編過《道教文化面面觀》《道教三百題》等書,主要涉及道教的基礎知識,但篇幅分量不足,僅僅二三十萬字。畢竟那時的研究機構還比較少,寫作力量、研究的深入程度還不夠,所以有些門類沒有涉及,品種也比較匱乏。基本的讀者群主要是道教界的人士,國家宗教管理部門的官員,文科專業的學生,還有社會上某些對宗教感興趣的人,具體數量我就不太清楚了。而社會上暢銷的那些關于修煉、符咒、選擇術的書炒作成分較多,缺乏學術性、嚴肅性。當然我們對于這些“秘書”也不必一律禁止,應盡量向文化方向引導。畢竟任何宗教多是靠宣傳“因果報應”來弘揚道德,勸導人們行善去惡。彰顯神異的“秘術”不過是吸引民眾的手段罷了,歸根到底還是假借神道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
澎湃新聞:看了這個書系的目錄后,發現除了專門研究道教的書,還有很多關于民間宗教的書,為什么會把民間宗教也囊括進來?
王卡:“民間宗教”我們可以換個詞叫做“中國本土宗教”。明太祖朱元璋曾將道教限定為兩個主要的派別:張天師創立的正一道和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縮小了合法性道教的范圍。但中國民間實際上還存在很多與地方性信仰、少數民族信仰相結合的修道社團。它們在教義、方術、儀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到儒道佛三大教影響,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滋生的宗教性社團。明清以來,它們雖然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派系雜多,信眾和祠廟數量大大超過兩個正統合法道派。學術界通常把這些教門叫做“民間宗教”,也有學者稱之為“大道教”。目前它們仍不屬于我們國家承認的五大合法宗教,但有關部門已認識到,應該將它們逐步納入依法管理的范圍,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的法規條例。學術界也應配合國家政策的需要,加強對“民間宗教”歷史和現狀的研究調查,適當向社會介紹一些相關知識,所以我們將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納入了書系中。其實在國外也一直是將中國道教和民間宗教放在一起研究的。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魯迅所說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王卡:魯迅口中的“道教”應該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大道教”。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是什么?就是所謂的天道、天理。跟西方信仰的上帝不同,中國人對“天道”的解釋包括了人格性和自然性兩個方面。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天道,大自然依據陰陽法則生成了萬事萬物。這是中國人的核心宇宙觀。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在對于天道的信仰上是一致的。金岳霖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最崇高的概念就是“道”,求道、行道是中國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和超越目標。對于道的追求在中國民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組織,不止是狹義的“道教”,凡是有這種信仰的都屬于大道教的范圍。我認為魯迅先生說這句話的語境無需太過追究,重要的是這句話表達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基是天道信仰。李約瑟先生也說過:“中國人如果沒有道,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 中國人的價值觀建立在對天道的信仰上,一切的社會文化教育都是以道的教化為根基,道讓人們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及存活在這個世上的意義,讓人分清何為善、何為惡。歸根到底,社會組織的形式可以各式各樣,但所具有的精神內核都大體相似,“天道”信仰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澎湃新聞:有人說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但又有人不承認道教的地位,甚至說“道教是模仿佛教而創制”的。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兩種說法?
王卡:狹義的“道教”(正一道及全真道)是中國當今五大合法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但不是古今以來中國本土文化中產生的無數以“天道”信仰為根本宗旨的“大道教”中唯一的宗教性或非宗教組織。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實現了“中國化”。道教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接引和轉化作用。當然佛教的教義教制對道教從原始民間教團發展為成熟的合法宗教,也曾有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但絕不能說“道教是模仿佛教而創制的”。
澎湃新聞: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在教義和形式上互相吸取,區分是否沒有像現在這么明顯?例如現在臺灣的儒釋道三家更重融合而不是區分就是這種傳統的繼續,但大陸儒釋道三家似乎更強調區分。
王卡:“三教合一”是隋唐以來儒釋道三教中有識之士共同的主張。這一主張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高度“包容性”的特征。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的文化傳統在當代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不存在所謂臺灣更重融合,大陸強調差異性的現象。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陶越彥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