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的宗教觀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8 瀏覽次數:次
宗教在美國的社會生活中歷來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殖民時期,在政教合一的局面下,清教神學不僅在社會思想領域內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而且教會在政治生活中也擁有很大的權力。獨立戰爭以后,政教分離,宗教的政治勢力逐漸削弱,但在精神生活中仍擁有很大權力。與此相關,美國哲學的發展從殖民時期起直到現代都與宗教的演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殖民時期約翰遜、愛德華茲的哲學主要是為清教神學做論證。獨立戰爭后直至20世紀,自然神論、先驗論哲學、進化論哲學、絕對唯心主義、人格主義、過程哲學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宗教有聯系。
實用主義作為一個崇尚科學、看重實效的經驗主義哲學流派,雖然沒有把宗教作為它的首要研究對象,但它并沒有輕視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它的創始人皮爾士認為宗教是保證美國民主制度得以正常運轉的主要手段,他提倡一種愛的宗教”,認為基督教的理想就是通過人們共同對上帝的愛以及每個人對其鄰居的愛這條紐帶,把整個世界結合到一起。它的另一位創始人詹姆斯更加重視宗教研究,寫出《宗教經驗種種》這本名著,對宗教經驗做出許多重要論述。新實用主義者羅蒂雖然以反傳統哲學著稱,但他并沒有貶低宗教信仰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他主張信仰自由,強調宗教信仰是與政治無關的私人事務。在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學問題上,他們認為,宗教必須私人化,宗教經驗乃私人宗教的核心;上帝是有限的,而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至于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它們并不是絕對對立的,二者各有各的價值。
傳統的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認為宗教與科學是絕對對立的,科學的發展嚴重影響宗教的聲譽,日益縮小宗教的勢力范圍。與此不同,皮爾士雖然承認宗教與科學的差異,但并不認為這兩者是絕對對立的,他主張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建立一種以愛為核心、越出目前各個教派的割據局面、把科學家以及廣大信徒包羅在內的科學的宗教”。在他看來,那些具有真正虔誠的宗教體驗的人,始終相信真理并沒有分割為兩種相互斗爭的學說,相信知識可能在他的信仰中產生的任何變化都只能影響宗教的表現,而不能影響它所表現的那種深奧的奧秘。可以適當地把他們的這種心態稱為科學的宗教”。盡管他認為這種宗教不是科學或科學精神本身產生的,但它接受科學精神的激勵,深信科學的全部成就都是它自己的勝利,并把科學的全部成果接受下來,作為用以達到真理的步驟。另一方面,他認為科學必須把關于目的論的思考留給宗教,也就是把理想留給宗教,而科學可以讓自己僅僅被有效的因果關系所推動,按照自己的步伐向前邁進。
在這個問題上,杜威持有與皮爾士大致相似的觀點,也認為科學與宗教并不是絕對對立的。他沒有像皮爾士那樣提出科學的宗教”或宗教與科學的聯姻”,而是規勸那些因看到宗教信仰受到科學發展的壓力而對宗教前途憂慮不安的宗教人士,不必為此苦惱焦慮,因為他認為宗教的前途是與下述信念聯系在一起的,即相信人類經驗和人際關系能夠產生一種關于人類利益的一致性的強烈意識,并能激發一種使這種意識變成現實的行動。他說:如果我們的那些名義上的宗教組織學會利用它們的各種象征和儀式去表達和增強那樣一種信念,它們將變成一些能與知識和社會需要和諧共處的生活概念的有益的同盟軍。”
對于宗教與科學究竟誰是誰非、誰優誰劣的問題,羅蒂持中立態度,認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無所謂是非優劣,而是各有各的價值。他說:對功利主義者來說,并非理智責任感使我們認為我們務必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做出選擇,而是我們極不情愿地承認,兩者都同等地是其所是,因為人類對它們各有所需。”由此出發,他認為科學實在論和宗教原教旨主義是同一種沖動的產物,它們都是人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實施的私人計劃,是人們以各自私人的方式賦予自己的生活以意義的兩種不同的嘗試。
總的來說,盡管宗教信仰不是實用主義者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但從皮爾士、詹姆斯、杜威、羅蒂等人的有關論述中,也能發現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提出過一些值得重視的觀點,例如,他們對宗教私人化趨勢的贊同和支持,對上帝”觀念所做的新解釋等等。宗教私人化是兩百余年來美國宗教發展中的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它符合信仰自由的原則,具有積極意義,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或避免制度宗教中現存的種種弊端,使信徒擺脫教會對信徒施加的種種約束和迫害。他們否認上帝的無限性,否認上帝是駕凌于人類社會之上的絕對權威,力圖把上帝從天國拉回到塵世,或者把上帝理解為某種理想的目標,它在某個時候能對信徒們的意志和情感起著權威性的作用,而不是某種先存的、獨立的存在,這些看法也能沖淡傳統的上帝概念的迷信色彩。至于宗教與科學的關系,這是一個復雜問題,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解答的。這里只想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不必像傳統的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那樣把這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也不必像皮爾士那樣為達到這兩者的結合,而提出什么宗教與科學的聯姻”或者什么科學的宗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