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宗教: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方面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這句引文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如此流行,以至于引用者往往會忽略這個引語所出自的那本書———《法律與宗教》(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版,梁治平譯)———和它的作者———美國知名法學家哈羅德·J.伯爾曼。嚴格意義上講,《法律與宗教》并非法律書,而是一個法學家寫的歷史書、哲學書,然而,該書所包含的法律思想與深刻洞見卻給我們留下了長久的思索。
生活的意義何在?我們正去向何方?這一帶有哲學性、宗教性的根本問題的困惑是造成西方人整體性危機的根源。而其中一個主要征兆,便是整個社會對法律和宗教的嚴重喪失。但是,“法律不只是一套規則,它是人們進行立法、裁判、執法和談判的活動。它是分配權利與義務、并據以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條和儀式;它是人們表明對終極意義和生活目的的一種集體關切———它是一種對于超驗價值的共同直覺與獻身”。因此,法律與宗教實則代表了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方面,法律意味著秩序,宗教意味著信仰,沒有法律,人類便無法維系當下的社會,失去信仰,人類則無以面對未來的世界。
人類學的研究證實,在所有的文化里,法律與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種要素:儀式、傳統、權威和普遍性。它們象征著法律的客觀性,標志著法律的衍續性,標志著法律的約束力,體現了法律與絕對真理之間的聯系,而這也使得法律得與某種超驗價值相通。談及這四種要素,該書認為,“法律像宗教一樣起源于公開儀式,這種儀式一旦終止,法律便喪失其生命力”。同樣,法律還與宗教一樣注重傳統與權威,這不僅體現在法律注重傳統的衍續性,而且還體現在當事人一旦陷入爭執,他們總是會訴諸法律。
人類隨時都要面對未知的未來,同時人類處處、永遠都要面對社會沖突,要想找到應對的辦法,唯一的是讓法律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而在法律活動中更為廣泛的公眾參與乃是重新賦予法律活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為僵死的法條”,這就是西方社會面臨的真正危險。
回顧西方歷史,法律的宗教性首先表現為基督教會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為使法律制度適應于人類需要所作的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努力。可以說,西方的法律傳統浸漬著基督教的影響。如公民不服從原則、良心原則、多種法律制度并存原則、法律與道德體系保持一致原則、財產權和其越權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等均與基督教的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用該書作者的話說,最先讓西方人懂得現代法律制度是怎么回事的,正是教會。
正是美國的和法國的革命,開創了新的世俗宗教時代,是它們將宗教心理以及許多年以前一直是借各種形式的天主教和新教教義表達的宗教理想,注入到世俗的政治和社會運動中去。自由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主義、西方國家的世俗運動等興起,出現了一種“非宗教的基督教”與“非基督教的宗教”的融合,這種融合更加鞏固了在過去兩千年間歷盡艱辛建立起來的西方法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可以說,現代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也包括蘇聯的法律),就是建立在過去兩千年中基督教所創造的各種心理基礎和許多價值上面的。
通過訴諸宗教,人類才能夠解決法律信任危機,那么隨之而來的是,宗教的危機又該如何解決?該書給出的回答是,承認和恢復宗教的法律性,因為“正如沒有宗教的法律會喪失它的神圣性和原動力一樣,沒有法律的宗教將會失去其社會性和歷史性,變成為純粹個人和神秘體驗”。這也再次佐證了法律與宗教乃是人類經驗兩個不同的方面;但同時它們各自又都是對方的一個方面。“它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然而,基督教神學家們提出,宗教與法律是截然分離的,為此,他們提出了愛之神學、信仰神學、唯信仰論。該書在對上述三種學說進行反駁后,認為這三種觀點都錯在“低估了下面這些基本法律價值的神性淵源,如平等對待、公正裁判、義務對等、社會責任和其他許多耶穌概括在公義、仁慈、善意一類詞匯中的價值。沒有這些東西,愛、信仰和希望便失去了它們的社會背景;它們只能是空中樓閣”。
割裂法律與宗教顯然是錯誤的。而要重新統一法律和宗教,必須先克服二元論思維模式。這種克服需要達到一種辯證綜合的新思維。該書認為,新的時代將是一個“綜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 非此即彼 讓位于 亦彼亦此 。不再是主體反對客體,而是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不再是意識反對存在,而是意識與存在同在;不再是理智反對情感,或者理智反對激情,而是整體的人在思考和感受”。而這就是未來的新時代。然而要進入這新時代,僅憑綜合是不夠的,還需要信任新時代———投入這時代,獲得社會的新生與再生。至此我們終于發現,該書給出的進入新時代的“良方”是:人類大同———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中的人類聯合。
該書篇幅雖短,但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語言優美。讀罷此書,有兩點值得充分肯定:一是該書作者見地深刻,圍繞法律與宗教這一主題,選取四個獨特視角,即法律中的宗教,基督教的影響力,宗教中的法律,超越法律、超越宗教來分析論證主題,而且每個視角思想深刻,正如譯者梁治平所說,該書因豐富思想和深刻洞見,就如它所討論的問題一樣不朽。二是該書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和水平,精準的表達、優美的語言、犀利的文風之中,呈現給讀者的是眾多的名言警句,仔細品讀這些佳句,不禁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