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術:古代化學雛形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煉丹術在我國起源甚早(據史書所載,至少在戰國時期,即已有方士煉制不死之藥),且自始即受統治階級的支持與鼓勵。因此,歷代總有或多或少的所謂方士在進行煉制“長生不老”仙丹的實驗。也累積了一些實際的經驗與文字記錄(如東漢魏伯陽撰的《周易參同契》即為一例)。三國以后,這些方士逐漸讬身于應時而興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開始學習與嘗試煉丹的工作,于是煉丹術與新興的道教結合了起來。隨著道教的在我國日益盛行,煉丹術也隨之日漸發達,奠定了我國火藥與養生醫學發展的基礎。
自古以來我國煉丹家始終認為:如果在適當條件配合下,一種物質經過若干程序處理后,若與另一種物質相結合,則可以自動的將其原有的特質轉換到另一種物質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這種變化的可能。因此,他們利用燒煉的方法,企圖將一些不易腐壞的物質,特別是如黃金、白銀等礦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經由人吞食后,將其中不腐壞的特質為人所吸取,以達到長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論今日看來雖然無稽,然而自秦漢至隋唐之間的煉丹家卻深信不疑。而許多企盼長享榮華富貴的帝王貴族們亦頗以為是。在這種背景的推動下,燒煉礦石設法使其體積變小硬度變軟,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為我國方士煉丹的主要內容。而礦石中的硫黃為煉丹家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因硫黃可改變其他礦石的形態外貌),如《周易參同契》書中曾記其對水銀(汞)的作用曰: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神匿,莫知所存。將欲制之,黃芽為根。文中所稱“河上姹女”即指水銀,句末之黃芽就是硫黃,硫黃和水銀放在一起可生成硫化汞,即煉丹家所稱的丹砂。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藥,招納方士,并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采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藥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干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