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典問祖丨當隱士隨便藏起來就沒事兒啦?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6-18 瀏覽次數(shù):次
文/種方
隱逸到底安不安全?
有的時候,一般程度的隱逸,似乎也并不能保證安全,比如介子推。劉向《新序》記載:介子推幫助晉文公重耳取得晉國之后,不想?yún)⑴c官場的爾虞我詐,于是隱居到山里。晉文公親自帶人去山里尋找介子推,要給他封侯拜相,介子推卻堅決不出山。晉文公一怒之下放火燒山,要讓介子推不得不出來,結(jié)果介子推太有骨氣,直到被燒死,也沒出山一步。然而《左傳》的記載卻有所不同,據(jù)說介子推堅決不出,晉文公沒有辦法,干脆就地把這座山當做介子推的封地,名義上賜給他了。
介子推與晉文公(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晉文公究竟燒沒燒山,牽扯到一系列復雜問題,這里就不仔細討論了,下面繼續(xù)來說隱逸是不是安全的問題。如果讓莊子來說,那確實是不夠安全的。
《莊子·大宗師》中有這樣一段話:“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把船藏在山溝里,把高山藏在深水里,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但半夜里仍然來了個大力士,悄悄把船和山都背走了,原主人還毫不知情地睡著覺呢。
我們藏東西,肯定會把它藏在一個更大的東西里,然而就如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仍然有被搶走的危險。所以不管藏什么東西,藏到別人能到的地方都是不行的,所以說“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道理是不錯,可惜莊子在這里并沒有詳細說明怎么能“游于物之所不得循”。
陶淵明詩句里的“壑舟”
雖然大道難尋,好在“藏舟于壑”不靠譜這一點,我們還是可以先學習學習的?上У氖,后人將這個典故簡化為“藏舟”或者“壑舟”,在詩詞中一般用來表達世事變化多端,忽略了追尋“游于物之所不得循”的部分。如陶淵明的這一首詩: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主旨在于感嘆光陰易逝,而自己為了生存又疲于奔命,一刻不停歇。陶淵明僅僅用一首詩的篇幅,就成功回憶了從少年到晚年的生活和生命觀。少年時,即使并沒有發(fā)生令人快樂的事情,也每天開開心心的,并且對未來充滿信心,正是所謂的“少年壯志不言愁”。年歲漸長,心態(tài)就會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到了華年不在的晚年,越發(fā)感到生存的時間如“壑舟”一樣,時時刻刻都處在被偷去的威脅中。
陶淵明(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下一句的“未知止泊處”,巧妙地再次呼應了前一句的“壑舟”典故。而且不僅是華年不在值得憂慮,更重要的是,功業(yè)未成,這一生就要碌碌無為地過完了,怎能不加倍憂慮?全詩雖然平鋪直敘,但是全由真摯的人生經(jīng)驗而發(fā),蒼涼之情極易產(chǎn)生共鳴。
孟浩然詩句中的“藏舟”
再如孟浩然的詩歌《尋陳逸人故居》:
人事一朝盡,荒蕪三徑休。始聞漳浦臥,奄作岱宗游。
池水猶含墨,風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處覓藏舟。
既然稱作“陳逸人”,可見孟浩然所尋訪到對象,應該是一位隱士。然而這位陳逸人已經(jīng)不在了,只有舊時荒宅隱藏在深山密林中。“荒蕪三徑休”來自于陶淵明的“三徑就荒”,其中第二句的“岱宗游”,古代認為人死后魂魄會飛到泰山接受審判,因此在這里就指去世。洗硯池中的水還沒有散盡墨色,秋天卻悄悄地來了。這首詩中使用藏舟的典故,是想要表現(xiàn)世事多變,故人不在的意思。仔細想來用法也和上首詩接近,形容就像力士負舟一樣,生命也輕易地被偷去了。
世事多變(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佛教詩詞中的“壑舟”
這兩首詩都是意境深遠的好詩,使用“壑舟”的典故,也都抓住了須臾變化的特點,但畢竟丟掉了游于物外的深層含義,顯得不夠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壑舟這個典故在佛教詩詞中也常常出現(xiàn),而且在這類詩詞中,反而更容易帶出超脫的意思來,如宋代釋正覺有一首《頌古》:
夜壑藏舟,澄源著棹。龍魚未知水為命,折箸不妨聊一攪。
玄沙師,小塘老,函蓋箭鋒,探竿影草。潛縮也老龜巢蓮,游戲也華鱗弄藻。
詩中有一系列復雜的佛教典故,篇幅所限,就不像上文那樣仔細分析了。全詩本身就是在表達追求超脫、陶冶精神的意思,“壑舟”放在這里,顯然更符合《莊子》的本義。
專欄簡介:
《左傳》有“數(shù)典忘祖”之責,后人以史為鑒,可無慎乎?小典故中藏著大天地,“數(shù)典問祖”,讓祖先開口說話。
作者簡介:
種方,北京大學哲學系《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以經(jīng)學研究為主。主要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xiàn)存元人著作(漢文部分)總目提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儒藏》工程;國學網(wǎng)、首師大電子文獻研究所聯(lián)合北京師范大學易學文化研究院共同開發(fā)的《中華易學全書》。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作者種方,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