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煉養概要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修煉原理和方式:
生命的原始本真形式,老子稱為“情”(21章)。本書一般稱作“本真之情”或“道境之情”。“本真之情”精潔純粹、真樸無虛、“無欲無名”、“無情無知”、自由自在、自足自存。這也就是所說的涅槃(本書多謂之“涅槃境”,以便與“道境”這個詞一致)。
生命機體是道境本真之情在產生了“情(對外境的喜戀)、欲(對外物的求取)”之后,在“情、欲”的驅動下建成的身體。如無“情、欲”就不會逐求建構,依然以本真之情存在、呈現,成為宇宙演化和生命演歷的無動于衷、無情無欲的冷眼看客。而在生命演歷中,如果滅絕了“情、欲”,也就不會逐求容畜外物,于是不再反復生滅、輪回流轉。
因此,修煉的方式就是逐漸滅絕“情、欲”。
不清楚死后生前的“有欲之情”(孔德、空德)是否能夠自覺地消除“情、欲”(情欲的產生不是被迫、必然的,而是受到外境外物的誘發。所以情欲的消除也不是外力可以達到的,必然取決于“情”自己),如果能夠,那么也就直返道境,解脫生死了。
死后離體的“有欲之情”,其“情、欲”與生前的“情、欲”狀態有直接關系。生前有“情、欲”,則死后離體也有“情、欲”,只是生前的具體“情、欲”諸如愛恨喜憂、權位名利等具體內容消弭了,成為渾樸未分的對外境外物的眷戀、求取,對再生的喜愛和欲求。生前“情、欲”熾烈濃郁,死后則依然熾烈濃郁,生前淡泊輕微,死后也淡泊輕微。“情、欲”的強烈、執取程度應該是再生時進入何等物類的確定因素、導向力量(生前以及歷史的記憶,亦即“名”不具有導向和確定作用,否則都會成為人類、虎狼或更高級的生命形式,都會趨向富貴權勢之家、具有美好高大身形等)。需要注意,所謂生前不是指臨死之前,而是指穩定持久的“情、欲”特性。
這樣,如果現世能夠自覺修持,對所有外物外境、人文創制都沒有“情、欲”,對自身的存在也不具有“情、欲”,那么死后就是無情無欲狀態,即可復歸本真、常駐道境、解脫輪回、步入涅槃。
如何滅絕“情、欲”呢?這是自覺自力的修持,并無固定模式可循。但是老子也談到了幾種方式。即:日常生活中“損之又損”、“滌除玄鑒”、“載營魄抱一”。“損之又損”是指不斷減損自己情、欲,最后達到無情無欲的“常無欲”之境。這是在生活處世活動中的自覺修持。“滌除玄鑒”是反省反觀自己的心靈心境,將各種思、求、欲、情等消弭清除。這是在生活相處時的反省自斂。“載營魄抱一”是指收束雜散凌亂的心意,專心專注,這主要是一種修定修靜的方式。三者其實相互交關、互有重疊。此外,五千文論述了生活處世中的其他方式,如寡欲、無私、寵辱不驚、去除“甚奢泰”等。當然,這些論述偏重于養生,并且實質上是生活處世的方式,但可以作為修煉解脫的參照。
對如何滅絕“情、欲”有更細致具體的論述。比如“四念處”、《雙想經》就是最根本的自我修心的方式。
無情無欲的狀態,就是心如古井、無動于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金錢、權勢、名位、美好、聰敏、辱罵、欺辱、沮喪、憂懼、愚拙,凡此種種均無反應而一視同仁。檢驗是否進入無情無欲狀態者,莫過于察覺自己對外境外物的不同刺激和誘導是否心動、起意、動情、生欲。
五千文中老子對有道者、圣人以及他自己的描述也可作為參照。對嬰兒的闡述也是一個很好的參比。
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生理或者維系自身機體存在而促生的“情、欲”,如飲食之類,雖然人們時常用“情、欲”來表明,如吃的欲望、喝的喜愛等等,但在老子這里并不屬于“情、欲”。老子的“情、欲”是指心靈自生(不是身體滋生)或被外境誘發的“情、欲”,如喜怒哀樂憂悲愁悶等情感情緒,如權勢支配、名利財貨等欲求。換言之,肚子餓了需要吃飯,吃飯的欲望不屬于老子的“欲”。身體疼痛而想要治療或減輕,也不屬于老子的“欲”。只是日常表達中人們時常用“欲”來說明罷了。老子都在證道之后生存于世,他們也有相應的飲食、勞作、言說、思維、觀看,也與他人交往,但并不妨礙他們的復歸、解脫。
事實上,無情無欲就是在自心深處對外境外物以及自身存在不再依戀和欲求。于是死后離體的“情”也就不會具有喜愛和欲求。
原則上來說,“情”可以自行離體,只要真正作到無情無欲、臻至“常無欲”之境。
體證原理和方法:
體證就是親身體驗洞觀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諦,如老子、那樣。生命本真之“情”具有“觀能”,“觀”的能力一直存在、永不消失。在生命機體中,“觀能”一方面成為內觀內視,“德”對機體的調養就是通過內觀。另一方面則通過感知器官感知外界,這是外觀。內觀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覺察到,但通過特定的修持可以使其呈現、顯相,并進至道境本真之情那樣的“觀能”狀態(實際上本真之情的觀能與“德”的觀能在能力上應無根本性區別,主要的區別是“觀”的對象。“德”的“觀能”是對自身細微結構和記憶內容的觀視,而本真之情的“觀能”是對自身和外境的直觀洞見。在觀的能力方面,都能觀見“象網、一、二、三”等深隱存在,也能觀見另外的“情”、“德”。或許本真之情還能夠直接洞觀未來一段時間的演變,而機體中以及死后離體之“德”達不到這種程度。總之,“情、欲”的產生,主要是使得觀能的方向、對象發生了轉變,而不是使得觀之能力有多少變化)。
如何體證直觀呢?這就是老子16章所稱的“致虛極,守靜篤”,也即的深度禪定(第四禪境)。虛是空無內容(空無內容絕不是將所有記憶全部消除,這也是不可能之事。只是指腦海中或心靈中沒有內容顯相),靜是平定不動,即心靈沒有任何內容、也沒有絲毫活動。猶如鏡子沒有絲毫污垢塵埃、水面沒有絲毫波動。此時,由于沒有絲毫雜擾,因而“德”的內觀能力自然顯現,就可以觀照深隱存在了。
進至虛極靜篤或第四禪境,于是真相顯現、真諦明朗。這時能夠觀到如下存在、現象:
一是各種深隱存在層面,包括大道即象網和一、二、三等,物理學所稱的基本粒子也歷歷在目、清晰分明。對其結構、性理、關聯等洞若觀火。
二是自己保有的歷史記憶。這可能是全景式的全面的個體生命演歷的歷史記錄,但也許只是個體經歷的不同生命形式(如宇宙早期簡單生命、地球生命中的恐龍、微生物乃至虎狼豬狗人類等)的順序記錄。由此可知生命由來、發生、演歷、反復生滅的情形。這其中就有我們在生命論一章反復討論的“有名”,即生命基本結構單元、生長調控機制、生存習性等。
三是宇宙演化方式和生命保養及解脫之法。這實際上并不是直接觀見到的,而是通過對前兩條的分析,并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得出且證實的。在老子這里,宇宙循環脹縮要么是根據“情”中的“信、名”而知,要么是根據宇宙局域的脹縮和星體的生滅而推知(“情”經歷了宇宙整個生衍過程,而地球生命尤其是最初建成人類身體的“情”來自另外的宇宙空間。也有可能是得自“信”甚至“名”)。生命保養之法則是老子根據自身之“德”與身體情況的體證。解脫之法,即“常無欲,以觀其眇”,則是根據自身記憶中的生命發生過程推得(也可能是直接得自“信、名”)。在推得中可能也有對比,可能有自身的參驗(與已經解脫輪回的道境之情對比參驗)。
不排除這一可能,即:本真之情的“無名、信”中涵有宇宙演化模式、生命誕生和復歸這兩條基本真理。
有些修煉者可能也達到了虛靜狀態、深度禪定,但是沒有堅守不離,而是很快就游移、出定了。所以沒有如老子那樣親身體證。需要特別注意老子的“守”和“篤”。守是守住不失、抱持不離,篤是深厚、精專、牢固。
如何致虛?怎樣守靜?沒有固定方式,但方向和狀態是明確的,即虛、靜。歷史上繁衍出了各種花哨乖巧的方法,但都是有害無益的。我們根據老子所述并結合的禪定,提出了調身、調息、調心三者(這實際上是傳統修行的通行方法,但是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調身即身體安定放松,坐臥站都可以。調息是調整呼吸,使其自然而然、輕柔和緩(10章的“專氣致柔”)。這實際上是配合調心的,是調心的前奏,是收束散亂心境的方法。心靈跟隨或專注于呼吸,就不會雜念紛呈(當然也可以采取適應于自身的方法,未必一定要從專注氣息入手)。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心使氣”(55章“心使氣曰強”,強:強迫、強使,僵直、僵硬),氣功出偏就在于“心使氣”(以開發特異功能和修煉各種所謂氣脈的,基本都是錯謬的方法)。調心即逐漸泯滅自己的心靈內容和活動,諸如念想、思慮、情感、遐思之類。調心是個緩慢的過程,但功夫有成則很容易消除。調心達到虛、靜之后,一定要堅守不移,這才是關鍵。到了一定程度或一段時間后,深隱的“觀能”就會自然呈現。
體證是親證真相的方式,但不是復歸生命本真、超越生死輪回的方式。復歸超越、涅槃解脫的唯一路徑和方式就是“常無欲”,就是絕滅情欲。
但是體證可以為修行實踐提供牢靠無錯的方式方法,當然也可以解開本書所不能明曉的困惑問題,比如“一”是不是電子的構成單位,記憶有無選擇和遺忘機制等等。
養生原理和方法:
有情生物之所以有生命現象就是因為“德”在機體內,生命機體的自我維系和行為活動都由“德”調控。人類的情感、情緒、欲求、愿望、認知思維、言語記憶等,都是“德”的天能自性在后天處境和學習中滋生的,是對具體對象、具體刺激的反應、呈現。簡言之,人類的心靈活動是“德”的活動、呈現,心靈就是出顯之“德”,是為人們所覺察的“德”。人類的行為活動是“德”驅動控制的,是“德”根據具體處境對象作出的具體調控。人們通常以為是“心”、“靈魂”在驅動,但實際上是“德”在驅使調理。
“德”狀態的好壞對應著機體的生機活力和健康狀態。當“德”不受擾動時,調養能效最高。“德”是非實物性的存在,沒有實體性質的結構,只有功能性質的結構,這個功能性質的結構是“情欲名觀”。“德”有產生“情、欲、名、觀”的天能自性。嬰兒時期,“德”尚未形成后天的“情欲名觀”,而先天的“情欲名觀”則是渾樸渾然,沒有多少內容的,也幾乎沒有“情欲名”的活動(“觀”的活動已經存在了)。所以嬰兒時期的“德”以其天德存在,故是一生中“德”的狀態和能效最優時期。但在后來,“德”產生了各種情緒情愛、欲求意愿,于是質樸渾然的天德離亂了、甚至會出差錯。對“德”的整體狀態影響最大的是“情”和“欲”,各種情緒此起彼伏、交相產生,各類欲望輾轉相生、無有窮期,“德”時常性的處于雜擾狀態,因而調養能效降低、出現紊亂。于是機體不調、生機受損、抵抗免疫能力就減弱。所以修德或者說修心是養生的主要方式。
如何修德修心呢?其實就是少私寡欲、清靜自然。情緒甚少發生,或者發作時也不是激烈和持續的形式;欲望盡可能少有輕淡,不必要的盡可舍棄。心境長寧、心無執持,淡泊超然,如此等等。
“德”是身體行為活動的調控者。“德”或者說“心”如果清凈無為、和緩輕柔,則行為也不會激烈放肆,待人接物、生活處世時也就會少爭無爭、寬容體諒,這樣人際沖突減少甚至消失。由于情、欲減少,所以過度的勞作奔波就不存在,身體也就不會因為各種活動勞作而受到傷損。
所以修德修心也意味著對機體活動的減少、限止。
“德”有自行恢復的天能自性,當心靈安靜、身體安寧時,“德”就處于恢復過程、處于正常狀態。人類的休息、睡眠就是“德”自行恢復的體現,事實上是受“德”調控的。當“德”感到疲累或者觀見到機體狀態勞累時,就會以睡眠休息的方式調整自身。不過睡眠過程仍有不自覺的自發的心理活動,所以比不上入靜修定方式。
需要特別注意,修德不是或基本不是道德行為、道德品行的修養修行。老子的“德”是生命本相,而不是道德倫理,這當然不是說不須倫理道德。老子的修德已經包含了基本的倫理道德內容。
修德(修心)、攝生(飲食等)、和勢(順應環境)是老子養生的三種主要方式。其中修德或者說修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
生命機體的存活必得依賴一定的飲食、居處等物質條件。但是飲食并不是越多越精就越好、就越對機體有利。山珍海味能達到的粗茶淡飯也可以達到,何況在滿足過多過盛的物欲過程中,人必定要付出相當多的心身活動,甚至產生各種恩怨,為以后埋下不必要的禍患。這就是老子所講的攝生之道。簡單夠用、維系生存即可。而那些對生存無益的諸如金玉滿堂、高房大屋、寶馬香車等等并非必不可少。
生命機體在生存活動中,必然受到環境的作用影響。人類只能順應環境、作出相應調整。事實上機體本有自我調控機能(在“德”的調控下,也有一些是純粹的機體反應),但這種調控機能也有其限度。人類有認知思維,可以根據環境變遷作出自覺改變,使得身體不生或少生疾病。這就是老子稍稍論及的“和勢”。不過傳統養生學中有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根據節令、氣候等選取膳食之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