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無形 說老子與全真教的淵源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6-15 瀏覽次數(shù):次
文/任法融
關于全真教的理論根源及指導思想,是以老子講的“道德”為中心宗旨,兼繼鐘、呂的煉養(yǎng)之法而創(chuàng)立性命雙修的全真教理論思想,故研究全真的理論根源必須先講老子。
老子(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老子之“道”,贊頌之聲自古有之
關于老子《道德經(jīng)》中開宗講的“道”,從古至今,根據(jù)自身的智慧之淺深,稟賦之厚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層次不同,各有論述及描繪。同時還有《道藏》中的大量文獻、經(jīng)典,均對老子講的“道”有贊頌,如《清靜經(jīng)》首講:“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jīng)》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倍逭轮幸嘤羞@樣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莊子悟道,“可得而不可見”
《莊子》三十三篇文章在不同程度中都對道有論述!肚f子·大宗師》講:“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蓚鞫豢墒,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道法自然(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道”存于內(nèi)為理性,見于外為德行
道教中最推崇的《皇經(jīng)》中云:“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無氣無象,無色無名,無形無緒,無音無聲,混沌太無……故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發(fā)光……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神,高靈尊之以致真,五岳從之以得鎮(zhèn),天子得之以致治,國祚享之以太平,實靈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靈恢廓,普加無窮,蕩蕩大化,為神明之宗。其量莫測,巍巍乎太空。”后代哲人亦有這樣的論述:“太極未朕,元氣未萌,窈窈冥冥,玄玄默默,至精不可以意索,至神不可以言詰,廣大無方,字之曰道。天地得之以清以寧,覆載不窮;日月得之為光為明,照臨不衰;陰陽得之有升有降,變化不測;五行得之迭王迭更,推移不息;四時得之相始相終,運行不忒;萬物得之自本自根,生成不既。”
以上對道之擬議與描繪,雖各自不同,但均認為大道殊途同歸,其體無所不備,其用無所不通。實群生所賴,萬類咸仗,其理無所不周。是道也,賦諸于人,靈明虛靜,剛健純粹。存于內(nèi)為理性,見于外為德行。是道也,果何謂軟?其體純粹素樸,其性恬淡寂漠,清靜真—,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在上古混元無極大道未破之時,當是時也,萬類在混茫的大化之中,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民心雖然順從,但無法返歸完美純粹的境地。
靜心悟道(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道”發(fā)展遇到的困境
道隨著人們情欲漸開,心機妄動,而道德逐漸衰落,到神農(nóng)和黃帝治理天下時,天下雖然有些安定,但民心不順從,那么到陶唐及有虞氏時,大興教化之風,更進一步地擾亂了淳樸真誠的風氣,是背棄了純粹的道體而尚善,離開了素樸的德性而行事。這樣在無形中自然舍棄了人們本來善良的天性,順從后天的心機情欲,世道澆漓,人心不淳,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用私心相以機智,使天下不能安定,破壞了淳樸的本質(zhì)。由此可見,世情破壞了道,而道離去了世事,世情與大道相互舍棄。在此情景下,有道的人無法復興世事,世情亦不能返回本來面貌,這是燧人及至陶唐有虞氏的一段世情,及至殷周以來,更加下衰,世道越來越走向惡性循環(huán)。
老子“道”的影響
沿至周代,有老子出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來慧根深固,性體純靜,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人皆取先,己獨取后,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所以人贊之曰:老聃乎,古之博大其人。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