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功之易筋經(一):道家養生功的濫觴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09 瀏覽次數:次
文/吳晟
道家養生功的濫觴
道家養生古名攝生、道生。即以老莊道家思想為宗旨,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方法,使精氣神后天轉化轉化先天,用先天之氣滋養后天,從而調和陰陽、流通氣血、培補精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和諧之目的。
道家養生功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論為依據。《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養生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長壽,從而實現道教中的貴生、重生、樂生、長生。
道家養生思想形成了重生貴生、天人合一、形神相依、眾術合修等系列化理論
道家養生功源遠流長。“養生”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同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道家的老子、莊子,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了養生功,《莊子》中就《養生主》一章。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養生思想形成了重生貴生、天人合一、形神相依、眾術合修等系列化理論,守竅類、氣法類和導引類的養生方法有了較大的發展。隋唐時期,道家養生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在煉神修心方面有了發展。到宋元時期,道家養生法已經發展成熟,成為人們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
明代張三豐集道家養生功之大成,為武當內家拳法的一代宗師
明代張三豐集道家養生功之大成,為武當內家拳法的一代宗師。其修行方法以導引吐納等古代養生功法為基礎,以南宗內丹功法為本源,融合內丹功和道家武學于一體。道家養生功和武功的結合,豐富和完備了道家養生功的內容,形成了武當、形意、太極、八卦等內家拳法流派,并成為之后養生功的主流。
道家易筋經的傳承
道家易筋經是集道家養生術之大成的修行健身功法。易德經的“易”就是“變化、變易”的意思,通過吐納、導引、采氣、按摩等功法,對人體進行全面的靜養和鍛煉,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皮,使身心得到徹底改造,達到洗髓易筋的效果。易筋經的特點是融合了道家武學的筋骨訓練方法,以養生為體,技擊為用,內外兼修,實可稱為武學寶典。
張君房
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并有“常行之不倦,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十年成道……”的記載,可見以“易”為修煉核心和鮮明手段的鍛煉方法,在宋代就已經廣為流傳,但這些方法還局限在中國古代導引、吐納、存思等專注于養生的內練方面。
明張三豐融合內丹功等功法和道家武學于一體,創易筋、易髓之武術內功,隨易筋經成為武當內家拳法的核心,易筋經功夫開始系統成形。后天臺紫凝道人著書《易筋經》,部分功法始流傳于世,并為少林等武術流派吸收。
道家嶗山派的功法傳承
孫玄清,號紫陽,又號金山子、海岳山人.原本是山東壽光的一名瞽目僧人,后來到嶗山明霞洞,改釋從道。遇高道張三豐,承其衣缽,刻苦修行,后雙目復明,于嶗山明霞洞創立道家嶗山派。其修行方法以道家南宗為本兼行北宗龍門法脈,動靜結合,性命雙修,武道一體,易筋經功夫為嶗山派武道密要根基,歷代在嶗山派衣缽弟子中傳承,近代有匡常修道長得其衣缽。
嶗山明霞洞石刻
匡常修,字和陽,別號“一道人”,為道家嶗山派二十一代衣缽傳人,道家嶗山派祖庭掌門。道家養生功北斗匡常修以易筋經功夫為本,將各方道家武術精華融匯為一體,使武當內家拳得到發展和創新。
吳晟,道名懷心、嗣宗,號紫凝山人,道家嶗山派二十二代關門傳人。在全面繼承武當易筋經功夫基礎上,從大成拳中興之主王選杰學習內家拳易筋易骨之功,道教南宗祖庭天臺山桐柏宮住持張高澄學習紫凝易筋經。經多年學習,廣研各家,去蕪存真,將歷代密傳的道家易筋經功法,書其文繪其圖公布于世。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國道家養生功夫之易筋經》一書整理發布,作者吳晟,海燕出版社2008年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