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口訣通元處,須共真師仔細論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1 瀏覽次數:次
文/盛克琦
近讀《武當》雜志2005年2期、3期刊載朱伯倫先生《評陳毓照〈中國氣功學四大經典講解之誤〉》(下簡稱《朱評》),歷指陳毓照先生文章中存在錯誤,并予以指正。學術商榷,研討古人學術探求真理的學風令人敬佩,提出不同學術觀點質疑討論,互相爭鳴,有利于丹道理法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然觀《朱評》全文措辭,“橫加指責”、“胡亂拼湊”、“編造”、“曲解”等躍然紙上,不能不令人惋惜,有失學術爭鳴的學風。
天樂翁(陳毓照)年逾八旬,師承西派體真山人汪東亭(1839?-1917)一脈丹法,躬身實踐丹道法訣,飽讀丹經道書,涉獵三教經典,研究丹道理法。陳毓照先生以師承丹道口訣為依據,結合實踐經驗和研究《老子》、《參同》、《悟真》等經典心得而撰文《〈中國氣功學四大經典講解〉之誤》以斧其訛,以丹道學理而言洵屬真知灼見之辭,非普通訓詁考證之可比,更非俗流穿鑿附會可望其項背。
閱朱伯倫先生《評》文可知朱先生未得丹家傳承,不識丹道底事,更于丹道理法認識十分膚淺,所以千言萬論總不得肯綮,為有隔靴搔癢之憾,同時也造成了很多的訛誤。筆者不揣冒昧,向朱伯倫先生商榷!
一 論“格物”之解
《朱評》文中對天樂翁“以儒家自居之歷史名人朱子,尚執于把‘格物’解成‘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瘡亩称湓狻裎铩瘧歉癯锢畚镉嬷!钡恼摂嘧鞒雠u,解“‘格物’即研究易理,推測研究物性、事理、運氣、和成數……通俗點說,就是通過研究找出物性物理事理!闭J為朱熹“格物”之解“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是“如此精湛深邃,如此至善至美”的。
“格物”原出于《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儒家對“格物”和“致知”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朱熹(1130-1200)解:“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大學章句》釋經一章)。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窮而至極也”(《大學或問》卷一)。
“及其進乎大學,則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極”(《大學或問》卷二)。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識。認為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只有把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
格物致知,把事物原理推究明白才能獲得淵博知識(資料圖:圖源網絡)
與朱熹同時代的大儒陸九淵(1139-1193)則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主張“發明本心”,心明則萬事萬物的道理自然貫通,不必多讀書,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曉事理,認為尊德性養心神是最重要的。
明 王陽明(1472-1529)則更認為“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致良知,“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王陽明認為“格”就是“正”,而“物”就是“意之所在”,就是“心”。所以“格物”則為“正心”。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他反對舍心逐物,徹底否定了傳統的訓詁,而把學問的工夫由對外的求索轉向了對內的發明。明確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蓖蹶柮髟凇秱髁曚洝分信u朱熹說:“文公‘格物”之說,只是少頭腦!薄疤煜轮锉緹o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薄跋热褰狻裎铩癁椤裉煜轮铩煜轮锶绾胃竦?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
王陽明所持論調,誠為天樂翁所言之有所本。在理學史上,朱、陸異同與陽明心學的關系,人多嘖嘖言之。即“格物致知”之不同見解,若從修養身心的角度來說,陽明之說甚好!養生家取陽明之說釋“格物”之理,《朱評》徒以朱熹之說相非議,適見其偏執而不能會通也!
汪東亭高弟魏則之在《一貫天機直講》也有“格物致知”之詮釋,海印子徐頌堯在《天樂集》中更有《先天格物與后天格物》之辨論,可以參考!
二 關于《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歷來被丹家所重視,張紫陽在《悟真篇》中高度評價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于此處達真詮!币缘さ浪枷胱⒔庹,代不乏人,其中著名者當推李道純《道德會元》、陸西星《老子玄覽》、李涵虛《東來正義(道德經注釋)》、黃元吉《道德經精義》等。
《老子河上公注》,又名《老子道德經章句》,相傳為漢文帝(前179-前156)時“河上公”注,但“其時代及作者歷來眾說不一,據近人王明考證,應為東漢黃老學者假托之作”(王卡,《中華道教大辭典》,314頁,胡孚琛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其書以漢代黃老家“清靜無為”之說注解《老子》,言治國治身之要。
《老子河上公注》不能算是一部純正的內丹典籍,以丹道家的目光觀之,即不合乎《老子》本旨,更與丹道法理多不一致,甚至相違背。若以之奉為圭臬而定丹道是非,實為隔靴搔癢耳!如明 陸西星(1520-1606)在《老子玄覽》中謂之:“蓋河上之說已屬可疑”,其于丹道中之價值可見一斑了!天樂翁指其訛誤,又何必大驚小怪呢?
1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海印子在《天樂集》中指出:“此章密示外玄關”。
西派初祖李涵虛在《道竅談》“ 玄牝根基”中說:“谷神者,先天虛靈之稱,吾人元性是也。養于何處?玄牝尚焉。上陽云:‘玄牝乃二物,若無此二物。又安有萬物哉?’蓋以玄,天也。牝,地也。已見《易》之首卦矣!
陸西星在《老子玄覽》中謂:“谷者,空虛之譬;神者,靈應之稱。
《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愈出’,是谷神也。其在吾人,是謂玄牝。何以故?玄牝者,吾人之靈竅,命之所由以立者也。玄牝雖有陰陽之分,其實則未始判而為二。蓋此虛無之竅,乃吾人體具未分之太極也!
宋 白玉蟾(1194-1289?)在《谷神不死論》中也闡述:“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淇杖绻,而神居之,故謂之谷神。神存則生,神去則死!瞬荒茏陨裆,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陽也,天也;牝者,陰也,地也。然則玄牝二氣,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訣,不可得而知也!辈⑶遗u說:“世人不窮其根,不究其源,便以鼻為玄,以口為牝。若以鼻口為玄牝,則玄牝之門又將何以名之?此皆不能造其妙,非大圣人安能究是理哉!”白玉蟾是丹道南宗五祖,其揭丹家“谷神”、“玄牝”嫡旨,是何等明白淺顯?其批評以“口鼻”為“玄牝”,又何等直接了當?
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謂之谷神。神存則生,神去則死(資料圖:圖源網絡)
張紫陽(984-1082)在《悟真篇》中也批評:“玄牝之門世罕知,只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千載,爭得金烏搦兔兒。”元 李道純在《道德會元》云:“或指口鼻為玄牝之門者,非也”。
陸西星則指出:“此章諸解,皆不得其旨”(《老子玄覽 第六章》),《老子河上公注》又豈能逃脫“皆不得其旨”之列?以朱先生明察秋毫之銳目,何不見此車薪?奇怪!奇怪!何故仍然執著于“河上公”以“口鼻”為“玄牝”及“神謂五臟之神”耶?天樂翁批評“河上公之注與《四解》者之解,都是絕對錯誤”,又有什么不妥當呢?
《朱評》訛誤一:“元神谷神,完全出于玄關(玄牝)一竅也。”
從此句可以看出,朱氏顯然將“玄關”和“玄牝”等同看待,從而說明朱氏不明丹道理法,妄擬玄牝。以丹道理法而言,玄關是玄關,玄牝是玄牝,是二非一,切莫混淆不清。丹家有“玄關”、“玄牝”、“玄牝之門”等稱謂,此三者不是同一概念,它們即有關聯,卻也不同。玄牝,是“陰陽”的別稱,所謂“玄者,陽也,天也;牝者,陰也,地也”。
傳統哲學認為“陰陽”則是萬物之根源。
《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不可須臾離”者,充分顯示了“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源,涵蓋萬有也。
《參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易經》云:“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又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薄爸猎绽ぴf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薄疤斓馗卸f物化生”也。
是故李涵虛云:“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也”(《道竅談》)!靶颉本褪恰瓣庩枴,即是“乾坤”也。“玄牝之門”,也就是“陰陽之門”,為陰陽消息之門;也就是“乾坤之門”,是乾坤闔辟之門。
《易經 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陰陽樞紐,乾坤合和,“玄關”而成竅。
張紫陽在《金丹四百字》中謂:“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之神氣穴,內有坎離精!
《參同契》又謂之:“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
是故天樂翁云:“玄就是天,也就是陽;牝就是地,也就是陰。玄牝兩字蟬聯并用,不可分割,拆穿了說,就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下文說玄牝之門,是天地根,說明陰陽二氣出入的門戶是天地的總根子。這門和根,都只能是一個,不是兩個!笔亲媸龅ぜ覀鞒兄䦅W,難道有錯誤嗎?而朱氏以“意守丹田”指為“玄牝之門”和“玄關”卻是完全錯誤的。朱氏問:“玄牝到底在哪?”我謂若能抉破“陰陽消息”,許你有得聞“玄牝”究竟的資格!
《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資料圖:圖源網絡)
《朱評》訛誤二:“將‘玄牝’比作‘玄妙的母性’,把‘玄牝之門’比作‘母性之門’”。
以上高論,如果脫離丹道而言之,或許也難說是錯誤。若以丹道而言之,則是錯誤的。
呂祖《指玄篇》云:“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丹道之學,陰陽對舉,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合和而成丹,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
《悟真篇》云:“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薄安菽娟庩栆鄡升R,若還缺一不芳菲!薄皥笱詫W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且通觀《悟真篇》全文,莫不以陰陽對舉而言丹道。此舉“把‘玄牝之門’比作‘母性之門’”,僅僅舉“陰”,而不言“陽”,是為“孤陰”,非是丹道家法也!“玄牝之門”是“陰陽之門”,陰陽兩全,是為丹家“總持門”也。
2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莊子》承《老子》學說遺緒,發揮《老子》思想,甚合肯綮!疤扉T”一詞,如何理解?
《莊子 雜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中有云:“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圣人藏乎是!
《莊子》斯文豈非是《老子》此段的絕妙注腳?《老子河上公注》于斯則顯得拉雜瑣碎,不知所言了。
陸西星《南華副墨》中云:“實有乎生,實有乎死,實有乎出,實有乎入,為相實相一如也。然而不見其形也,而出入生死系是焉,是以謂之天門。天則虛無自然而已矣。誰能不由此門乎?……圣人有見于此,故藏神乎是。蓋惟藏則虛靜寂寞,而萬有之根基于是乎立矣”。
“天門”之要,在于“有無”,故《莊子》謂之“天門者,無有也”。以丹家觀之,“天門”系“玄關”也,故“玄關”又別謂之“有無竅”也!伴_闔”者,《老子》云:“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正為“開闔”作下注腳,點明“玄關”作用。開闔,橐龠鼓蕩,一闔一辟,往來消息是也。
李道純在《中和集 全真活法》云:“玄牝者,天地闔辟之機也。
《易 系》云: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之謂變,一闔一辟即一動一靜!独献印匪^‘用之不勤’之義也!
天樂翁云:“所謂開闔,在天地就是陰陽升降,在人身就是呼吸出入,一呼一吸,一開一闔,天人陰陽二氣,交相推蕩于虛無之中”,得其肯綮也。其用必持之以“雌”,故《老子》著重指出“能為雌乎”!按啤,陰也,靜也,柔也,虛也,無也,《老子》之“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可為之作注。其要不外“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生之畜之”、“為而不恃”,正是玄竅妙用,一線貫穿,“抱一守中”之旨,“守一處和”之妙,一泄無余。
陸西星《老子玄覽》云:“存之以綿綿,用之以不勤,專氣至柔,務以復乎無極之本體,故能以神馭氣,以氣留形,圣人之所以長生而久視者,其道如此”,此所謂“圣人藏乎是”。
李涵虛則云:“其為氣也,至小至柔,以曲養而無害,則聚乎虛空之中”(《三車秘旨》)。是為“雌”字訣的妙用!疤扉T”,天地之門也,天地之根,即是“玄牝之門”耳,“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熬d綿若存,用之不勤”,豈非是個“雌”字訣?“天門”,又謂之“通天竅”。
其為氣也,至小至柔,以曲養而無害,則聚乎虛空之中(資料圖:圖源網絡)
《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中云:“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張三豐在《玄譚全集》中說:“一身內外之造化,名通天竅,煉丹爐,躲生死路,生身處,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處。一點真陽,明明在四大形山秘密處,此個消息,玄之又玄。此個靈明寶珠在人身,與外天地日月同體,是一身之祖!薄霸恍P,通天竅,正是內外五行真爐鼎。凡開關發火,踏罡步斗,執劍掌印,了鬼神窺不破之機,全在此也要知法度可也。”“世之學者,不得正傳,無處下手,執己又不是,離已也不是。誰知一點元陽,明明灑灑,在己身玄中高處,隱藏于不內不外之密處,內外一氣牽連,千古不傳之秘。然人身現成放著兩個真消息,與外天地日月同體,不差毫發,是天地乃萬物之最大者,人為萬物中之最靈者。天地不過是個大人,人不過是個小天地,所以人造化同天地也。認能省悟人人有個通天竅?人人有一味長生不死藥?人人有個煉丹爐?人人有個上天梯?”
天樂翁云:“這個天門,實際上就是玄牝之門,也就是玄關竅,在于四會陰陽之中,起著天大地之先天氣,和小天地(人身)后天氣互相調節的作用,有乾坤闔辟之機,天人相蕩之象,故稱天門。”其錯又在何處?
《朱評》訛誤三:“天門開闔,……《春秋合誠圖》,‘……正當人之顛頂’……于人正在頭頂!扉T喻鼻孔,在這里直指鼻孔。開即鼻孔開,鼻孔開則喘息,喘息即鼻息,鼻息即外呼吸。闔即鼻孔合,鼻孔合即閉息,閉息即塞兌氣息、停止外呼吸!
朱氏首引《春秋合誠圖》稱“天門”在人之頭頂,“顛頂”“頭頂”概指頭頂百會穴,后又依托“河上公”持“天門”為鼻孔論調,前后矛盾,可見其不知所云,貽笑大方。且自妄談閉合鼻孔,“停止外呼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謬之極。
《黃庭經》云:“呼吸元氣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呼吸章》)。又云:“后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上有章)。
明 伍沖虛(1574-1644?)在《天仙正理直論 火候經》中也說:“達觀往昔千千圣,呼吸分明了卻仙”。
《靈源大道歌》云:“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蛢葻捈闯烧妫粑馇蠼K未了。”(天樂翁注曰:“明明教人不可到呼吸之外去別求大道,否則就不能修性了命,獲得圓成,離了陰陽不是道,呼吸亦陰陽也”,“離開呼吸到呼吸以外去求道,到底是不能了道的”《武當》雜志20004年5期52頁)。
海印山人(徐頌堯)在《答友人書五通》中說:“君豈未讀最早流入中國而譯出之《四十二章經》乎?佛問人命在幾間,諸弟子答者,皆不契佛意。最后一人答曰:‘在呼吸間’。佛方贊嘆,稱為知道。是意云何?呼吸于道,有甚相關?須知呼吸所在,即道之所在也。既人命在呼吸間!诤粑g安立道場”(《中華仙學》,846頁,陳湘記書局,1978年)。
張三豐在《玄要篇》中說:“傀儡當場會點頭,應知總是線來抽。抽他雖是依人力,使我人抽又孰謀?”木偶足蹈雀躍不過是絲線牽動使然,海印子解曰:“傀儡即比我等色身。則抽傀儡之線棙,實即口鼻外呼吸闔辟之機”(《天樂集》),所以謂之“人命在呼吸之間”。若是將你個鼻孔堵塞,“停止外呼吸”,看你的生命還存在否?肢體還能動作否?即使所謂“胎息”,也不是吵嚷舍棄呼吸而能懵懂所成者!朱氏之大錯,可知矣!
再看《鐘呂傳道集 論煉形》所論:“元氣隨呼而出,既出也,榮衛皆通;隨吸而入,既入也,經絡皆辟。一呼一吸,天地人三才之真氣往來于十二樓前。一往一來,是曰一息。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自外而入。根源牢固,元氣不損,呼吸之間,可以奪天地之正氣。以氣煉氣,散滿四大.清者榮而濁者衛,悉皆流通?v者經而橫者絡,盡得舒暢。寒暑不能為害,勞苦不能為虞,體輕骨健,氣爽神清,永保無疆之壽,長為不老之人!
李道純《中和集》云:“一闔一辟者,一動一靜也。乾陽坤陰如門戶之闔辟,即乾坤易之門也!砸簧硌灾,呼吸是矣。呼則接天根,是謂之辟。吸則接地根,是謂之闔。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謂之變闔辟呼吸。即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矣!
陳虛白曰:“息往息來無間斷,圣胎成就合元初”(《規中指南》)。
李道純云:“闔辟應乾坤,斯為玄牝門;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又云:“諦觀三教圣人書,息之一字最簡易,若于息上做工功夫,為佛為仙不費力。”故豈能舍棄“呼吸”而妄談“停止外呼吸”乎?
三 關于《參同契》與《悟真篇》
《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被丹家尊為“萬古丹經王”,后世注解《參同契》者甚多,其中以彭曉《參同契通真義》、俞琰《參同契發揮》、陳致虛《參同契分章注》、陸西星《參同契測疏》、《參同契口義》、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仇兆鰲《參同契集注》、朱元育《參同契闡幽》、劉一明《參同契直指》、董德寧《參同契正義》為最著。
《悟真篇》,北宋張紫陽著,是繼《參同契》后一部丹道經典著作,在丹道學術上的地位非常高,可與《參同契》相同并論!段蛘嫫返淖⒔庖卜浅6,如翁葆光《悟真篇注釋》、陳致虛《悟真篇注》(《悟真篇三注》)、陸西星《悟真篇小序》、陶素耜《悟真篇約注》、仇兆鰲《悟真篇集注》、朱元育《悟真篇闡幽》、董德寧《悟真篇正義》、劉一明《悟真直指》等為著名。
丹道學術之理法,是構建在《參同契》、《悟真篇》一派所闡述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無論舊說陰陽、清凈二家丹法以及當代道學專家胡孚琛先生所推崇的“三家四派”丹法都未超越《參同》《悟真》理法之外,《參同契》歷來被丹家稱為“萬古丹經王”,地位之尊崇可窺一斑,《悟真篇》則是詮釋《參同契》之作,《會心集》云:“丹經書是祖《參同》,獨有《悟真》輔魏公”。以上《參同契》、《悟真篇》諸家注解,或以陰陽注之,或持清凈注解,都符合丹道理法。并且注釋者,均得曾丹家真實傳授,修煉有得,憑師承口訣而注解,各家論調雖有稍異,但確是丹家一貫心法,殊途同歸,言異而旨同。丹道理法,貴在師承口訣,不得真師授受,底事難明。
《悟真篇》所謂:“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薄耙谠E通元處,須共神仙仔細論”。昔大儒朱熹托名“空同道士鄒訴”撰《周易參同契考異》,稱其“詞韻皆古,奧雅難通”,雖曾為研讀此書“終夕不寐”,因不得丹道口訣,卻也嘆息“眼前見得了了如此,但無下手處”。
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資料圖:圖源網絡)
《朱評》文中憑私意盲解胡注《參同契》與《悟真篇》,千言萬論總不得肯綮,漏洞百出,無一點是處,亂人心意,貽害流毒!因篇幅所限,筆者對《朱評》“內以養己”、“知白守黑”、“上閉則稱有”等三段引文,以及《悟真篇》所舉諸詩,不作詳細解說,讀者可以悉心研讀以上古代丹家關于《參同契》、《悟真篇》的注解,是非曲直自可明辨,不被《朱評》妄解迷惑了。現僅就《朱評》錯謬略為指出,以免以盲引盲!
《朱評》訛誤四:“養己即煉己,煉己即收心止念,收心即收回時常在外活動的心,止念即排除雜念,萬念歸一,一念歸無,這樣自然造就安靜虛無之境界。對于道家修煉而言,不外乎‘存想五臟’、‘意守丹田(下)’而‘內收’、‘內想’、‘數息’、‘內守’。”
“養己”與“煉己”,誠為丹家之秘鍵。
陳致虛在《參同契分章注》中說:“養己者,終身煉己也!瓕毦猓B已也;對境忘心,煉己也;常靜常應,煉己也;積德就功,煉己也?嘈衅涫略啤疅挕,熟行其事云‘煉’。修丹之士必先煉己,苦行忍辱,庶得入室之時六根大定,方使純熟,忘無可忘,乃能就事!蔽髋傻しǜ暋梆B己”與“煉己”為“西派心傳”,昔海印子徐頌堯曾以《養己與煉己》為題撰文刊載于《仙道月報》(參考《中華仙學》,607-612頁)。
李涵虛云:“養己者,寶精裕氣,即筑基也。煉己者,對境忘情,即了性也。”又云:“丹經煉己者,烹汞成硃也。陶翁云:煉己者,非徒空煉也!彼浴梆B己”與“煉己”豈僅僅是“收心止念”、“排除雜念”?并且《朱評》所謂“存想五臟”、“意守丹田”、“內想”、“數息”等都是古代丹家所持否定態度者。何得不見《悟真篇》中有“更饒吐納并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句?可以參見鐘離權《破迷正道歌》、陳泥丸《羅浮翠虛吟》、陳致虛《判惑歌》、李道純《中和集》等丹經文獻,不作具體引述!
《朱評》訛誤五:“我毫不客氣地告訴陳毓照,初乘練功,識神不可能摒除干凈,既使中乘上乘功法,也沒完全摒除識神的活動,既使‘入靜’也不可能沒有識神參于(與)!
此說真是大錯特錯,并且師心自用,暴露了朱氏對丹道常識的無知。丹道行功,必棄識神,而貴乎用元神,丹家所謂“去礦留金”、“轉識成智”,方合乎“天然火候”!曾有謂之識神作用是《西游記》中的“真假猴王”,洵屬妙喻!唯有美猴王孫悟空堪能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而假猴王“六耳獼猴”不過是“趁火打劫”,破壞取經功程!罢婕俸锿酢,比喻元神與識神。
以真假猴王喻元神和識神(資料圖:圖源網絡)
張三豐《道言淺近》中說:“人心者二,一真一妄”,“神要真神,方算先天”。丹家必將識神安放于“分金爐”中鍛煉,撥陰轉陽,悉合元神妙用,才能補益于修行,否則大害功修。若識神作用,充其量不過是結個“幻丹”。
伍沖虛《仙佛合宗語錄》中云:“凡有念慮存想,知見睹聞,皆屬后天,所謂濁源也。陽精從此濁源中生,因而采封煉止,縱合玄妙天機,終成幻丹,以其水源不清也”。
《青華秘文 幻丹說》云:“幻丹者,未靜心田,遽采一陽。故斯時也,……神亦非元神,乃情欲之念也!杂疃粫柹,此幻丹之所以有也!
當代丹家張義尚先生也曾有批評:“直以識神為元神,于陰陽未交,微陽未產之際,即強行搬運,空轉法輪,等同兒戲,此系學者自己盲昧”(《道家養生內煉諸家舉要》,浙江《氣功》1989年5期)。豈不令人警醒哉。恐焓献约和米R神,又擬師心“指導”他人,真是以盲引盲了,不破其訛,不足立正道,故饒舌指出之。
《朱評》訛誤六:“魏伯陽所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是講的‘小周天’、‘河車路’有沒有!味絻擅}上下都有個接口,上接口兩眉之間印堂穴。……也有稱上鵲橋的。下接口為‘陰蹻穴’、‘尾閭關’、‘漕溪口’;醫者稱會陰穴;也有稱下鵲橋的!祥]者,‘第三眼睛閉’,接口通,任督循環河車走,河車路‘有’。下閉者,接口不通,氣不得沖開尾閭關,任督不能循環河車不走,河車路‘無’!
此段顯然是朱氏私心臆測之說,若講解“河車”或“任督循環”,何必附會《參同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如此附會,笑話橫生了!如果是“上閉者,‘第三眼睛閉’,接口通,任督循環河車走,河車路‘有’。下閉者,接口不通,氣不得沖開尾閭關,任督不能循環河車不走,河車路‘無’!蹦敲次闆_虛為什么在《仙佛合宗語錄》中強調“下用木座抵住谷道”?豈不也是下面的“接口不通”了?按朱氏理論豈不是伍沖虛“下用木座抵住谷道”是“下閉者,接口不通,氣不得沖開尾閭關,任督不能循環河車不走,河車路‘無’”么?即使朱氏“上閉、下閉”如此解得,那么《參同契》此段下文“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等又如何解釋?朱氏如此牽強附會也真是讓人“佩服”哦!
《朱評》訛誤七:“‘武火’氣功師多解釋為‘深呼吸’、‘喘粗氣’!省端慕狻分ⅲ浠鸨任幕鸫帧f不上哪里有錯哪里有誤!
此段又是朱氏私心臆測之訛誤,不知道有哪位“高人”解釋“武火”是“深呼吸、喘粗氣”的?即使柳華陽《金仙證論 火候次序》有云:“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即謂之武火矣。神炁既交,陽炁已定,又當忘息忘意,用文火養之,不息而噓,不存而照!嫔裼孟ⅲ娲炁穴,謂之武火也!彪y道“逆吹炁穴”就可以解釋為“深呼吸、喘粗氣”?真是笑話死人也!朱氏不明丹道理法可見一斑了!
《朱評》訛誤八:“鼎器者,正是‘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也!械ぬ锸且病!
張紫陽《悟真篇》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摶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在《金丹四百字》中又云:“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之神氣穴,內有坎離精!必M非是“乾坤鼎器”的絕妙注腳?“鼎器”是“乾坤共合成”的“一竅”,而不是所謂“乾鼎指泥丸宮,坤器指丹田”的上下“二竅”。若是上下“二竅”,又如何稱得為“乾坤共合成,名之神氣穴”?
天樂甕所云:“乾坤為鼎器,不過指陰陽合體之一竅,此鼎器原只一竅,名曰玄牝之竅也”,有何錯誤?有何不符“乾坤共合成”之原理?乾坤定位,非是《易經 說卦》所云“乾為首,坤為腹”之說,丹家自有秘傳,不得真師傳授,焉能得知?上乾下坤,是個“否卦”( ),是“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象;“乾坤共合成”則是個“泰”卦( ),上坤下乾,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之象,故能“乾坤共合成”,成就丹道之“鼎器”,所以謂之“能知此之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結胎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金丹四百字》)。
丹田、泥丸之位,張紫陽早已排除在外,豈是那“乾坤共合成”之鼎器?雖然《天仙正理》等確有“乾為上田,坤為下田”之說,或別有作用,然終究與《悟真篇》一派稍異,不在此討論范圍之內。
“乾坤鼎器”就是“玄關”,古代丹家早有明示,不可以執著于身內摸索。
李道純在《中和集 問答語錄》中說:“夫玄關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今之學者,多泥于形體,或云眉間,或云臍輪,或云兩腎中間,或云臍后腎前,或云膀胱,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宮中為玄關,或指產門為生身處,或指口鼻為玄牝,皆非也。但著在形體上都不是,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圣人只書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張三豐《一求玄關》詩云:“一孔玄關要路頭,非心非腎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勞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氣根基;秀,虛無窟里細探求。原來只是靈明處,養就還丹跨鶴游!
張義尚先生也曾說:“全身都是一片陰質,你到哪里尋真去?!”(《道家陰陽法派邪正真偽辨》,《氣功》1991年5期)
汪東亭在《教外別傳》中指出:“不可在身外強猜,亦不可在身內瞎摸。”斥執著在身內尋找鼎器“盡是銅人身上鉆血,用盡平生氣力,可能得出血乎?”(《三教一貫》)。在《體真山人丹訣語錄》中直接批評:“若如廖蟾輝云:‘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則入魔道矣。”
海印子在《論〈性命圭旨〉十二大錯》中也批評:“廖蟾輝云:‘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謂既識此處,即將向來所凝之神,而安于竅中之竅。此豈《老子》‘外其身’,譚子‘忘形以養氣’之旨趣耶?《西游記》喻抱著色身修煉者,為想吃唐僧肉延壽一萬年,此等皆是豺狼虎豹蜘蛛蜈蚣之類,無復人形,蓋深斥而痛詆之也”(《仙道月報》,翼化堂出版,1939年7期)。
是故天樂翁云:“離了此身不是,著了此身是錯,當于不即不離,不內不外處求之”,如是方得真鼎器、真玄關!
劉一明在《會心集》詩云:“好把虛空為鼎器,收來日月作丹頭。陰陽配合歸中道,產個明珠照九州!
朱氏在文中說;“我實在想不通”“陰陽合體之一竅……名曰玄牝之竅”,稱此句為“胡亂拼湊的這席外行話”,朱氏這席話反而暴露了他是個“外行”,也就有了這篇“胡亂拼湊”“外行話”的《朱評》!真是讓丹道學子“大開眼界”了!
《朱評》文中篡改丹家真義,牽強附會,訛誤滿篇,筆者僅拈出八則以指其非,希望讀者能悉心研讀古代丹家著作,并獲得真師指授,躬身履踐,不被《朱評》訛誤所欺瞞!本文也引天樂翁語句作為結束語:“所望講解(古籍)諸公,切勿再泥文執象,在古籍經典的纂改上去下工夫,枉費心機,而溺于旁蹊曲徑,有負乎紫陽公之諄諄告戒也!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盛克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