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如何培養博大心胸?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庾肩吾“養生五心訣”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注釋
〇大:與狹小細微相對。這里意指增大,放寬。其:用作代詞,一般作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作“他的”(她的),這里的“他”(她)是泛指,不定具體人,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泛指“你”(你的)。心: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臟”),這里主指人的思想器官和思想情況,由于古代認為人的思想器官和思想情況是出于心臟,所以言“心”,實為“心胸”、“心理”。容:容納,包容,引申為承受,承載。天下:天地人間,許許多多。物:事物;人事;事件。
〇虛:與充實擁擠相對。這里意指虛空;空間,引申為放大空間,騰出空間。受:接受,承受。善:指善良品格;美好思想。
〇平:與傾斜凹凸相對。這里意指平靜;平和;平實;平正。論:評論;評說;評判。
〇潛:與張揚浮躁相對。這里意指沉靜;集中;聚力;專注。觀:觀察;審視;思考。 理:道理;情理;法則;規律。
〇定:與動蕩不安相對:這里意指定見;定義;鎮定;堅定。應:應對;應付;面對。 變:變化;變革;驟變;劇變。
譯文
增大放寬了心胸,就可以容納天下各種事物;
真誠敞開了心胸,就可以接受天下各種善德;
平和公正了心胸,就可以公論天下各種事情;
沉靜集聚了心胸,就可以觀析天下各種法理;
鎮定安穩了心胸,就可以應對天下各種變化。
養生旨要
上列庾肩吾“五心訣”,見引于宋代著名學者李竦編《西山群仙會真記》。
人是有思想感情,而古人認為人的思想感情皆出于“心”,所以十分重視“心胸”的修煉、陶冶和養護。那么如何實施對“心胸”修煉、陶冶和養護呢,庾肩吾“五心訣”強調的是5個法則:
博大心胸(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是“大”,要增大放寬心胸。天地人間,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繁雜無比,層出不窮,無始無終。人們必須勇敢地正視,必須包容地適應,包容各種事物。庾肩吾認為增大放寬了心胸,就會端正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態度,就可以容納天下各種事物而適應紛繁雜亂的世界,負擔輕松,身心自然康健。
二是“虛”,要有虛位以待的心胸。人之初,心性如何?或論“性本善”,或論“性本惡”,但庾肩吾認為,就個人而言,人生于世,必然要與萬物相處,同萬事遭遇,不管對象是老是小,無論事況是險是惡,人都得要心存善意,手留善行。人生于世,要刻苦修煉心性,去掉壅塞,真誠敞開了心胸,接受善德教育,心向善人學,行向善事行,發展完善自我,這樣就會身心健康。
三是“平”,要有平和公正的心胸。世間多有不公人,人間多有不平事,然而真正善良的人,絕對不能同流合污,也不能隨波逐流。當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人事,甚至與自己直接相關相聯的人事,也當以平實、公允的相論相待。怎么才能做到言之公行之正呢?庾肩吾認為并不難,平和公正了心胸,就可以公論天下各種事情。心胸平和,處世公正,身心也就康健。
四是“潛”,要有沉靜不浮的心胸。世間萬事,總歸事有事理,人間萬情,總歸情有情理,天地人間萬象,也總歸有其規律與法則。觀察事理、情理也好,理析天理法理也罷,那并不是只有大學者大專家大人物才能明白的。對于一般人,只要沉靜心胸,專注精力,也就會弄清楚,搞透徹,而不為之苦惱,為之焦憂,也就少生矛盾,少為糾結,快樂舒暢地生活。
五是“定”,要遇事有主見能鎮定。世間闊大無邊,世事變化無窮,若自己有美好目標,有堅定信念,那么不管環境怎么驟變,事態如何劇變,將會從容應對,也會順利解決。人若處世心定,逢亂不驚,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不怒不怨,不躲不避,直面困難與風波,巧用智慧與勇敢,那么不僅能把事干成,達成目標,還有輕松前進,快樂康健。
附錄1:
[清]石成金“養心六常存”
常存安靜心,常存正常心;
常存歡喜心,常存良善心;
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
(石成金《長生秘訣》)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