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心要清靜 德全神不虧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老子“少私寡欲”箴言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注釋
○見:同“現”,呈現;表現;推舉。素:本色,白色。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絹;或指沒有染色的生絲。抱:擁抱;堅持;恪守。樸:本義指沒有經過加工的木料,這里喻不加修飾。,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飾,樸素無華的原始狀態。
○少:讀音shǎo,數量小的,與“多”相對。這里用為動詞。減少。 寡:義同“少”。
譯文
只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樸素無華天性;
減少那種利己的私心,克制巧利欲望的沖動。
養生旨要
上列名言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原文曰:“絕圣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杜絕那種背“道”而馳的政治理念,放棄那種以“智”治國的政治權謀,那么平民反而能夠獲得百倍的好處。如果杜絕和放棄那種所謂的“仁愛”、“禮義”等說教,那么平民將會重新恢復尊老愛幼的天性。如果杜絕和放棄那種對奇技異巧、珍稀財物的追求,那么盜賊也就自然會消失了。
《道德經》書法(資料圖 圖源網絡)
以上所說的三個方面“圣智”、“仁義”、“巧利”,都屬于人為巧飾的繁文縟節,不能用來教化百姓,所以要讓平民百姓的思想有所歸屬。那就得一要讓人們只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人們樸素無華的天性;二要讓人們減少利己的私心,以克制人們對物利的欲望;三是要放棄那種欺世盜名的“仁愛禮義”的說教,那么世上就沒有什么干擾憂患了。
老子的這段話是針對當時社會的管理者所施行的“仁愛禮義”說教,有他特定的社會思想背景。老子認為,社會統治者們的貪婪和欲望,是造成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的原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社會統治者們的貪婪勢必造成尖銳的貧富懸殊和社會對立:“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對于人民的不滿和反抗,統治者企圖靠酷刑和殺戮來對待是沒有用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那么如何才能治理國家呢?《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它的含義就是順應自然之道來進行治理。
老子反復強調“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也就是說,如果順任自然,不加以人為的改變,人民會自然化育成功;社會統治者們如果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那么百姓就會“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國家當然就得到治理了。《老子》這里特別強調的是要讓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靠國君和天帝,也不是靠那種“仁愛禮義”說教。老子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也就是說,要靠符合自然規律的、身體力行的教導,這才是最好的“教”,而不能靠空洞的說教,更不能靠人為的強制。
樸素(資料圖 圖源網絡)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他所倡導人們要減少對富貴、繁華、智巧等文表和虛華的向往,克制各種私己害人的欲望,從而讓自己的“心”得以清靜,進而使自己善良美好的潛意識得到自覺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也會實用于社會,有利于治國修身。
附錄1:
[春秋]老子“戒貨欲養生”箴言10則
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⑤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⑦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⑧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⑨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附錄2:
[戰國]莊子“平易恬淡”箴言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莊子·刻意》)
附錄3:
[三國魏]嵇康“少私寡欲”規勸
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抑之。
(嵇康《養生論》)
附錄4:
[三國魏]嵇康“物外養和”箴言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
(嵇康《養生論》)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