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食粥有大益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9 瀏覽次數:次
陸游“食粥壽仙”詩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注釋
○學長年:學習延年長壽的方法。
○宛丘:張耒(1054—1114),宋代文學家。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詳情參閱本書第九編《歷代名家小傳》“張耒”。張耒撰有《粥記》,介紹的食粥養生法。詳情參閱本篇附錄。
譯文
世人個個都爭著學道延年,不明白養生妙方就在眼前。
我學得宛丘介紹的平易法,只將食粥健身而成為神仙。
養生旨要
陸游在許多詩句中,常常提及食粥對延壽的好處。他認為,經常食粥能延年益壽。他在《薄粥》一詩中說:“薄粥支吾未死身,饑腸且免轉年輪。”還說:“老便黎粥美,病喜栗漿酸。”認為老年人消化能力弱,稀粥利于消化,易被人體吸收,于長壽有益。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又易消化,對老年人或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尤為適宜,實為養生佳品。
陸游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陸游從食粥角度談飲食養生之道,向為歷代學者、詩人和養生學家所稱許而傳誦不衰。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看,食粥是一種很好而易行養生法。用大米、小米、糯米等經煮熬而成的稀飯,古人稱之為“糜粥漿養”。
因為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容易消化,特別適用于老年體弱者的調養以及產后、病后的康復調養,如果再加入合適的補品或中藥,就是食補中的“粥補”、藥膳中的“藥粥”。對體質虛弱,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來說,食藥粥是非常合適的調養方法。有關專家說,有利于老年人保健強身的藥粥數以百計,如淮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百合粥、米仁粥、枸杞粥、羊肉粥等等。
現代研究表明,玉米粥不僅能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發生,并具有可延緩細胞衰老和腦功能退化等作用,對現代常見的多種癌腫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粥的發明,在我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早在《周書》就有黃帝“始烹谷為粥”之說,《禮記·月令》中明確寫道:“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有筆記:“夜甚饑,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即快美。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所以,他給朋友徐十二寫過一封信,力主他多吃八寶粥,可以延年益壽。并說“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幾百年過去,人們吃粥時就想到他,清代高州教諭李有祺《竹枝詞》說:“閑來旅食思坡老,粥煮黃雞賣到明。”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澡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飲食之間耳,故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粥,含有多種營養物質,被古人譽為“神仙粥”、“天下第一補人之物”。
元代《壽親養老新書》中粥的種類多達30余種,如地黃粥,山芋粥,栗子粥,百合粥等等。明代名醫李時珍說:“煮米為糜,使糜爛也。粥濁于糜,育育然也,止消渴煩熱。”《本草綱目》記載粥類54種。明代養生家高濂《飲饌食箋》粥糜類載有粥88種,清末黃云鶴的《粥譜》,集粥品之大咸,舉出239種。可見,粥在我國真是貧富皆吃,老少咸宜的食物。
食粥在古代是一種養生方法,也是一種飲食時尚,達官巨富、公子小姐都喜歡食粥。晉代富豪石崇曾“為客作豆粥”。《紅樓夢》第八回,就寫賈寶玉愛吃“碧粳粥”。四十五回寫林黛玉患肺病,每天早上都吃“燕窩粥”,據說最滋陰補氣。第五十五回寫老祖宗賈母,是一位很懂得養生的老人。她絕少吃飯,所以每次酒筵上都為她備了各種高檔的粥品。
食粥養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碧舟所撰《粥療歌》是首五言藥膳詩歌,介紹了許多種簡單而又可行的“粥療方”,現轉錄于此,供讀者來信閱讀參考。其歌曰:“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治理血小板,煮粥花生衣;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癥,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熱癥,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腸胃緩瀉癥,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癥,煮粥加苡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附錄1:
[春秋]《禮記》“粥宜養老”說
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禮記·月令》)
附錄2:
[古代]佛教戒書“粥有五益”說
粥有五事利身,一者除饑,二者除口渴,三者下氣,四者卻臍下冷,五者消宿食。
(《薩婆多部十誦律》第二十六)
編者注:《薩婆多部十誦律》簡稱《十誦律》,佛教戒律書,后秦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等譯(61卷)。相傳律文原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后至第五師優波掘多始刪為十誦。據佛教學者考論,在傳來中國的四部廣律中,此律翻譯弘傳最早。晉、宋、齊時,已經盛行,梁、陳、隋之際,南主英匠更是專門弘揚此律。先是鳩摩羅什在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從專精《十誦律》的卑摩羅叉學習,旋卑摩羅叉來華后,在長安補譯和刪定譯本后,即攜帶此律至江陵(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各地弘揚,江左慧猷從他受業,后大弘《十誦律》,為一時宗師。
同時有河內僧業游長安,從鳩摩羅什學《十誦律》,后弘化于姑蘇(今江蘇蘇州)。又趙郡慧詢也從鳩摩羅什受學,后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大開律席。僧業弟子慧光、僧琚等也常講習此律,頗具心得。此外,尚有慧曜、曇斌、玄高、僧隱、智稱、僧祐等,均為《十誦》名匠。時僧尼競相傳抄。[梁]慧皎在《高僧傳》卷十一《論律》說:“自大教東傳……雖復諸部皆傳,而《十誦》一本,最盛東國。”
附錄3:
[宋]蘇軾“食白粥妙不可言”贊
夜甚饑,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即快美。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蘇軾《仇池筆記》)
附錄4:
[宋]張耒“食粥為飲食之良”贊
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張耒《柯山集·粥記》)
附錄5:
[明]釋妙齊“粥能暢氣生津”贊
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正在飲食之間耳,故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
(轉引自《健身妙法》)
附錄6:
[明]李梃“老人食粥”勸
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李梃《醫學入門》)
附錄7:
[古代]無名氏《神仙粥》詩
一把糯米煮成湯,七個蔥頭七片姜;
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平康。
(引自《養生歷書》)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