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胎篇》談引導術功用:紫微太一導引法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7 瀏覽次數:次
導引術是一種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體操術。據傳世文獻及考古資料記載,其起源與傳承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及至今日仍傳承不絕。在此過程中,道家、道教功不可沒。譬如,南宋初年的道教學者曾憧所編撰的《道樞》中就有多種導引功法的內容。
導引術是一種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體操術(資料圖 圖源網絡)
現存《道樞》的《正統道藏》本共有42卷,108篇,包羅宏富。其中的《圣胎篇》、《太清養生下篇》和《眾妙篇》等篇目中載錄了一些不同的導引功法。這些導引功法多不見于北宋初年的《云笈七簽》等道書,而《道樞》又為南宋初年作品,可見這些導引功法應該造作于北宋。下面擇要整理介紹其中的幾種。
《圣胎篇》中的“紫微太一導引法”
《道樞·圣胎篇》中有一段文字不僅涉及了導引術的功用問題,而且還列舉了幾個導引勢的操作法及功用。由于這段文字是假托道教天神“紫微太一”之口,所以我們權稱此功法為“紫微太一導引法”。
關于導引術的功用,此功法首先指出:“穿關透節之用,非屈伸導引,則無以流而運之!彪S即,此功法還點明了吐納、漱咽、雌雄交合、蚌消龜息和密機圣化之類道術的主要功用,并最后指出:“此六者登真之梯航,行道之軌轍也!笨梢,此法認為,導引術不僅有疏通人身關節氣血的切實之用,而且還有修真得道的宗教信仰價值。
關于此功法的具體架勢,原文中雖有命名,但行文既無句讀,又不分段落,故而顯得有些混沌不清,現整理如下:
第一勢,起天:閉口定息,使左右足并立,散手左右前后擺鳳翅者九,于是對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胸前,俟力極,浮浮引力直聳首上。
第二勢,立地:俟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自首上展力,叉十指浮浮托空并腰脊引,令端曲下過于膝,按之及足;俟力極,進退腰身,九擦其足上。如是者三,然后正身定息。日如此法,可以開乎三百六十關節,八萬四千毛竅。行之久則補腎堂,止遺精,腰脊壯而顏光澤矣。可以益一紀之壽焉。
第三勢,怪柏蟠龍:閉口而坐,展左右足,對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腰前,俟力極,又浮浮引力直聳首上;俟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自首上展力叉十指緩緩托空,引其腰,令端曲下過于膝及于足跟,力極乃止。如是者三。
第四勢,挽射:然后正身,蟠坐定息。日如此法,可以瀉胞之積水,散頸膊之陰氣,明七竅,利三關,夢不惡,目不眩。行之六年,改枯成少矣。
閉口攀坐直行,攀拳于胸前,如握弓之勢,左右托開,前手如托太山,后手如抱嬰孩,右手擘退,其弦緩緩,盡力挽開如滿月焉,然后力極轉而腕節,左右各三。此法能開大椎之關,暢龜蛇之穴,內通風闕,流達上焦,可以目不赤,喉不痼,口不瘡,頸不痄,背不癱。行之六年,萬毒莫能攻矣。
第五勢,蒼鴉鼓翼:閉口盤坐,縮赤龍之尾,鋪左右手背于胸腹間,浮浮翅飚而合,擺其數二九。此法能開胸背七十二骨,散五內之邪氣,通鳳凰之關(肘后一節尾閭也),轉助脾輪以消水谷,壯真元于胃脘,暢和氣于四支。行之九年,力暴猛虎矣。
痛擦左右掌(資料圖 圖源網絡)
第六勢,磨鏡閃電:閉口盤坐,痛擦左右掌,俟其熱,分摩二日,摩之熱,稍息,自其大眥入力,拭向其小眥,其數一九,用力于目中,一開一闔,以作閃電,其數一九。此法能上燒二目,除陰風止宿淚,抽肝之冷毒,下注于水藏,其熱如火神關,調和胎元溫暖,三尸敗壞,九竅流利,散六府之積濁,發丹田之六焰,去漏精,止濕囊。行之九年,金精石髓對境無剛陽之動矣。
第七勢,擊磬集神:閉口盤坐,中印拇指固拳于股窠之間,私供身內萬靈,帝坐龍殿,肅靜身心,儼若大受朝之儀,然后鼓腮,先扣前門十過(齒也),次扣后曹二十六過。神不集則心帝飛馳,至神不棲,陰魔動搖,而圣功難成矣。
以上七勢之中,第一、二兩勢均取站立式,且前后連貫;第三勢的動作與前兩勢大體相同,只是采取了坐式而已;第四勢雖為一勢,卻分成兩段,且各言其用;第五、六、七三勢皆取坐式,其中的第六、七兩勢則為一些道經中常見的自我按摩雙目與叩齒集神之法。另外,此導引法中除第一、三兩勢沒有言及其效用外,其馀五勢都談到了各自的效用。當然,其中不免有些浮夸之詞,故不可輕信。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