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篇·漁父第三十一》
道教典籍2018-11-18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
-
《雜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道教典籍2018-11-18
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曰:“惡乎驚?”曰:“吾嘗食于十漿而五漿先?!輩桀θ嗽唬骸叭羰竊蛉旰撾眩俊痹唬骸胺蚰誄喜喚猓蔚曬猓醞庹蛉誦模谷飼岷豕罄希迤淥肌7蚪頌匚掣酰薅嚶嘀湮脖。湮ㄒ睬幔倘羰牽鲇諭虺酥骱酰∩砝陀詮∮謔隆1私撾乙允攏乙怨ΑN崾且躍!輩桀θ嗽唬骸吧圃展酆酰∨σ眩私H暌櫻 蔽藜負味…
-
《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道教典籍2018-11-17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
莊子的人生觀
道教典籍2018-11-17
莊子哲學是生命哲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立場出發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利。 人活著,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先的。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最高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
人生境界—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道教典籍2018-11-17
《莊子·逍遙游》開宗明義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單看內七篇,三種人格,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榮譽。稱號,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為三種人生境界,它們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莊周又未嘗賦予深意。至人無已,無已便徹底打破了對立面,進入到所謂吾喪我(《齊物論》)的超然狀態,由此看來,大約至人的境界最為高了。但是,《大宗師》載女仍講授圣人治道的步驟,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徹——見獨—…
-
莊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養(上)
道教典籍2018-11-16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儒家思想長期占統治地位。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雖然不占統治地位,但它主張以“道”為體,“道法自然”,倡導“清靜無為”的思想,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道互補”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事實”和人們的共識。如果說儒家以其剛健有為、積極入世這一側面影響和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的話,那么道家則可以說是從超越現實人生,追求個體人格自由這一側面影響和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而顯赫于中國傳統文化的。 超越現實人生,追…
-
莊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養(中)
道教典籍2018-11-16
莊子說:“夫帝王之德,以無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天道》)要讓天下萬物自由發展,不要人為地干預,否則,萬物就會失去原有的本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而超越原本的真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天下就會動亂;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變自然的常態,哪里用得著治理天下呢?拔粢⒅翁煜亂玻固煜灤佬姥桑死制湫裕遣惶褚玻昏鈧翁煜亂玻固煜麓崠嵫桑絲嗥湫裕遣揮湟病7蠆…
-
莊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養(下)
道教典籍2018-11-16
怎樣才能達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呢?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的修養方法。何謂心齋?“無聽之以耳,而無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何謂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可以看到,莊子所謂“心齋”,就是要人保持虛靜之心,即保持無知、無欲、無情;而要保持這種虛靜之心,又必須通過坐忘來達到,這就是要擺脫一…
-
淺析《莊子·逍遙游》 (上)
道教典籍2018-11-15
《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篇》之首。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
-
淺析《莊子·逍遙游》(中)
道教典籍2018-11-15
“無己”說說容易,實際無法做到。比如莊子就沒能“無己”。他雖然醉心于作絕對自由的“至人”,但念念不忘的仍是不自由的人世,盡管他所追求的是在人世的無為。所以接下來他又寫了堯讓天下等世事,展開了第二部分的論述。 第二段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主要是著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遙游的“至人”形象具體化。作者先通過瀉染堯讓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貴,權不足惜的思想觀點,再借許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態度:“予無所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