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素問 ●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愿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于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
-
《黃帝內經》素問 ●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N逕嘸擼街取?帝曰:善。 (責任編輯:張恒溢) …
-
《黃帝內經》素問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愿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圣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為圣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愿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
-
《黃帝內經》素問 ●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月去,…
-
《黃帝內經》素問 ● 骨空論篇第六十(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應手。 從風憎風,刺眉頭。先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肋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噫嘻。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
-
《黃帝內經》素問 ●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于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
-
《黃帝內經》素問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余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余,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
-
《黃帝內經》素問 ●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 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于 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 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 …
-
《黃帝內經》素問 ●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是故…
-
《黃帝內經》素問 ●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后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 于標,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 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