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專題片《90后對話道德經——上善若水》
道教典籍2016-08-20
如果我們要為《道德經》的思想尋找一種貼切的象征,這種象征則莫過于水。在老子看來,這流淌于生活之中無處不在、平淡無奇的水,卻與道有著不可思議的冥合。尋道之路曲折而漫長,我們不妨解開思想的扁舟,任其逐水而蕩。也許有一日我們會發現,道,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 擰開水龍頭,細細的水流源源不斷地涌進水池這一幅場景,每天每夜、在每家每戶重復上演。這無色無味的液體一直默默滋養著生活的點滴,然而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然忘卻了她的本來面貌…
-
系列專題片《90后對話道德經——福禍相依》
道教典籍2016-08-20
福與禍,似乎是每段人生都無法避免的際遇。福祉、福氣、幸福美滿讓人喜笑顏開、心向往之;而禍患、禍事、禍不單行則讓人苦痛憂戚、避之不及。在這樣變幻莫測的人生際遇面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卻以獨具智慧的眼光,參悟著禍福相依的深邃哲理,也塑造著中國人成不驕、敗不餒、堅定樂觀的心態與精神。 中國家庭素來有在房門上張貼福字的傳統。無論是獨門別院的富庶之戶,還是擁擠狹小的平凡之家,一張張喜氣洋洋的福字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期盼。…
-
系列專題片《90后對話道德經——復歸于嬰兒》
道教典籍2016-08-20
嬰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起點,是人生這曲交響的前奏,是一切傳奇與故事的扉頁。面對嬰兒,尋常人會停下腳步去逗弄他,科學家會從他的舉動中發現人類研究的重要課題,哲學家則會從那一雙晶亮的眼眸中覺察到至善、至美的存在。當一位智慧的老人與一個幼小的嬰兒相遇,無限的哲思就在這老與少、智和愚的強烈反差中被擦亮。 醫院的產房中,又有一位新生兒呱呱墜地。護士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托起他,他還是那樣弱小的一個生命,不盈滿懷,緊閉雙眼,在…
-
系列專題片《90后對話道德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道教典籍2016-08-20
《道德經》既是一部哲思淵藪,也是一部格言集錦。在《道德經》中,一些思想已構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一些語句則句融入了我們的語言,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用語。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我們無意識地使用著這些成語格言時,我們卻很少知道,這些凝練的字句皆是來源于老子,來源于那部言簡意賅、卻深刻雋永的《道德經》。尋道之路,如一場旅途,我們每日積累著那些細碎的腳步,驀然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很遠…
-
《黃帝內經》素問 ● 腹中論篇第四十(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
-
《黃帝內經》素問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于脛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于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腿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
-
《黃帝內經》素問 ● 風論篇第四十二(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顫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內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
-
《黃帝內經》素問 ● 痹論篇第四十三(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
-
《黃帝內經》素問 ● 痿論篇第四十四(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
-
《黃帝內經》素問 ● 厥論篇第四十五(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