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莊子·逍遙游》(中)
欄目分類:道教典籍 發(fā)布日期:2018-11-15 瀏覽次數(shù):次
“無己”說說容易,實際無法做到。比如莊子就沒能“無己”。他雖然醉心于作絕對自由的“至人”,但念念不忘的仍是不自由的人世,盡管他所追求的是在人世的無為。所以接下來他又寫了堯讓天下等世事,展開了第二部分的論述。
第二段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主要是著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遙游的“至人”形象具體化。作者先通過瀉染堯讓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貴,權(quán)不足惜的思想觀點,再借許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予無所用天下為!”接著,又能過肩吾和連叔的對話,創(chuàng)造了“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這個神人即前文所稱的能作逍遙游的“至人”,是莊子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所以莊子賦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
她從不“以物為事”,但是能夠“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旁礴萬物以為一”,能夠“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在這樣無為而逍遙的神人面前,“弊弊焉以天下為事”的堯、舜之流又怎么能不感到“窅然喪其天下”,因而不得不讓天下于許由呢? 莊子不能忘世,所以寫了堯讓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來又寫了自己與惠子辯論的是是非非。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
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絕對自由的逍遙游。實際上也就指出了無為是通向逍遙游的途徑,從而結(jié)束了全篇。 總之,莊子的《逍遙游》借助一系列虛構(gòu)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個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境界,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人形象將其具體化,并且指出了“無為”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途徑。 莊子作品具有“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的藝術(shù)成就。《逍遙游》更是如此。
這里只談主要的兩點。 首先是“洸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想像。這種“洸洋自恣”的想像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而且更主要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gòu)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樹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物事,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
在莊子的筆下,魚可以化而為鳥,沖天飛起;鳥可以自視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淺析《莊子·逍遙游》(下)
下一篇:淺析《莊子·逍遙游》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