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養(yǎng)(中)
欄目分類:道教典籍 發(fā)布日期:2018-11-16 瀏覽次數(shù):次
莊子說:“夫帝王之德,以無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天道》)要讓天下萬物自由發(fā)展,不要人為地干預,否則,萬物就會失去原有的本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tài),而超越原本的真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tài),天下就會動亂;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變自然的常態(tài),哪里用得著治理天下呢!“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以長久者,天下無之。……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所謂“至人無己”,就是說,作為理想人格的至人,應(yīng)該“忘形”、“忘情”,從肉體、精神兩方面徹底忘掉自己,用莊子的話說,就是忘卻生死、寵辱、貴賤、好惡、是非,在生死、寵辱、貴賤、好惡、是非,在生死、寵辱、貴賤、好惡、是非面前,不動感情。莊子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要做到無情,首先要在是非面前不動感情。
在莊子看來,世界上本來就無所謂是與非,一切是非之辯,無異于風聲,毫無價值。所以他主張“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齊物論》)從世俗所謂是非之辯中解脫出來。著名的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忘卻是非的典型例子。其次是忘卻寵辱、貴賤、生死等。自然規(guī)律的運行,是人不可改變的,人只能聽天由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天道》)。“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最后,忘卻生死。在莊子看來,生死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因此,在生死面前,也要順應(yīng)自然,不要為之動情。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生與死只不過是“一氣”之變化。
莊子不僅把生死看成自然之事,而且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樂。《至樂》記載:莊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當惠施責怪他太不盡人情時,他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口敫口敫然隨而哭之,自以為有通乎命,故止也。”能做到對是非、榮辱、生死不動情,即達到了“至人無己”的境界,也就超越了有限的個人生命,使自我的精神同化于大道,與天地萬物宇宙為一體了。所以在“無名”、“無功”、“無己”三者之中,“無己”是核心,只有“無己”,才能做到“無名”、“無功”。“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天地》)如果人能做到“無名”、“無功”、“無己”,就可以達到“逍遙游”的理想境界,而這樣的人就是莊子所向往、追求的理想人格——“真人”(“圣人”、“神人”、“至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呢?《大宗師》集中地給我們描繪了“真人”:“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讠斤,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3莊子不僅向人們提出和描繪了“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而且還指出了達到這種理想人格的方法和途徑。
莊子所描繪的“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以常人的觀點看來是根本達不到的,因為世俗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一些問題,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等等,是相互對立無法超越的,人們天天都要同它們打交道。既然人們天天同它們打交道,又無法超越它們,那也就無法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境界。在莊子看來,是非問題、善惡問題、美丑問題、生死問題等等,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以常人的觀點看,這些問題是對立的無法超越的,但以“道”觀之,這些問題又不是問題。拿是非、善惡、美丑來說,不存在著什么根本對立不能化解的。例如,人睡在濕處會“腰疾偏死”,難道泥鰍也是這樣的嗎?人住在高高的樹上會膽戰(zhàn)心驚、惶恐不安,難道猿猴也會這樣嗎?人吃牛羊豬肉,麋鹿吃草,蜈公吃蛇,鴟鳥和烏鴉喜歡吃老鼠,誰能判定什么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味呢?毛嬙、驪姬人皆曰美,可魚兒見了她們卻深潛水底,鳥兒見了高飛云端,麋鹿見了撒腿逃離,誰能判定它們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呢?其實,以“道”的觀點看它們,它們是相通渾一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齊物論》)因此可以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以道觀之,不僅是非、善惡、美丑沒有區(qū)別,而且連生死也沒有什么根本區(qū)別,人之生與死,都是同于一“氣”,都是由“氣”變化造成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
總之,以道來觀察天下萬物,它們之間沒有什么質(zhì)的區(qū)別,因此,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為所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等問題自尋什么煩惱。這樣,莊子運用相對主義方法,通過齊是非、齊萬物、齊生死,達到了無是非之辨、無善無惡、無美無丑、“萬物一齊”、“死生一條”,與道合一的無差別“道”的世界。通過相對主義方法,掃除了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的認識、心理上的障礙,那些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等等,搞得常人眼花繚亂、渾渾然然無法解決的問題,運用相對主義的方法,以道觀之,統(tǒng)統(tǒng)都化為烏有了。心理、認識上的障礙消失了,剩下的就是怎樣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的具體途徑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