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玄妙觀與全真道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南陽玄妙觀座落在舊城西北(現南陽縣委所在地),據明嘉靖《南陽府志》中《玄妙觀》條說:國朝洪武四年李云庵建。但清嘉慶十八年(1813)的《玄妙觀流源碑記》上說:稽厥觀始,創建東漢,叢林開始,肇始我朝。”又有碑記曰:漢光武夜戰失騎,老君堂泥牛助戰。”[1]由此可知,南陽玄妙觀起自漢代老君堂。公元十三世紀三十年代的元朝至元年間由李云庵發起重建并命名為玄妙觀”。清代為避康熙皇帝諱改名為元妙觀”。玄妙”乃取自老子《道德經》首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辭源》解釋說:理之深者謂之玄,幽深謂之玄,理微謂之妙。”
1532年,明唐王府設在南陽,曾對玄妙觀進行大規模擴修,使其殿堂宏偉,規模龐大:園亭之盛,甲于一都,黃冠行往,動輒數百人,為京西南道觀之最。[2]
南陽玄妙觀從元代起全真道教就主教事,并于北京白云觀關系密切,成為全真道教著名的十方叢林。清代與北京白云觀、西安八仙宮、武漢長春觀、沈陽太清宮并稱為全真道教四大叢林”。所以,南陽玄妙觀一直運用的是全真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同治四年(1865),滿清政府嚴令盛京、吉林鎮壓馬賊”(土匪),第十八代傳戒律師呂永震字乾初,號雷鳴子,原藉山東青州府人。回白云觀傳戒,將龍門大法傳與南陽玄妙觀監院張宗璇,是謂第十九代傳戒律師。圓睿字耕云,號云樵子,原藉山東州府福山人。清同治六年(1867),南陽玄妙觀張宗璇方丈因守城有功,由河南后補道和南陽知府傅壽彤等聯名奏請朝廷請頒《道藏》全部于南陽玄妙觀,因壽彤后來移開封,此事未果,后上任知府張仙保重新上報朝請:
上聞,得旨允行。冬十一月,宗璇走京師,奉經南旋。以七年秋九月命工經始筑閣于觀,藏經于閣。[3]
據《太上律脈流源》中稱:
張宗璇,字耕耘,號云樵子,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人氏,自幼慕道,在山東萊州府即嶗山三官廟出家,曾在江南天寶觀常住,旋移袇南陽玄妙觀。同治丁卯年(1867)應北京白云觀道眾之請,升座為該觀第十九代方丈,開壇傳戒,庚午年(1870)又再次傳戒。[4]
同治六年(1867),蒙慈禧皇后恩賜紫袍玉冠,捐金助壇,開大戒場,伯子公侯,接踵而來,請謁聲名,播于遠方。”[5]請南陽玄妙觀監院張宗璇再度來京白云觀開壇傳戒,期滿南歸。同治九年(1870)張圓睿再次來京傳戒,慈禧太后恩賜紫袍玉冠,捐資設壇大開戒場,繼而傳法戒與云夢山高仁峒。
張宗璇的弟子劉誠印、高仁侗皆為白云觀方丈,著名當世。光緒甲申年(1884)秋,當張宗璇方丈再次來北京白云觀授戒傳法之時,在高徒高云溪的大力支持下,倡議開創了龍門岔支霍山派”。 《諸真宗派總薄》載:云樵真人姓張名宗璇,字耕云。系山東登州福山縣人。由光緒甲申(1884)秋間,重赴白云觀傳法。門下弟子等因徒眾人繁,叩請愿遵‘宗’字為第一代號。”據《白云觀志》,張宗璇,又名圓璇,字耕云,為龍門派第十九代律師。光緒十三年(1887)逝世。傳法給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劉素云。《劉素云道行碑》云:劉素云,法名誠印,河北東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優,拜十九代方丈張耕云為師。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余金為其師之傳戒費,受戒者三百余人。后又募捐銀刻印經板和重勒觀內碑文。繼任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又為霍山派第二代傳人。光緒二十年(1894)卒。《諸真宗派總簿》載有該派宗誠信崇緒,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
清光緒年間道人姚祥瑞[6]被北京白云觀委派前來主持玄妙觀,《玄妙觀西北園記》說:
道士故家陜西,回匪之亂,合門殉節。年十七,只身依多忠勇營,忠勇奇之,明率領親軍馬隊。身經數十戰,手刃父仇……遂棄官變名入嶗山學道。已復游吳、楚、燕、豫間,逾海游奉天,棲太清宮,入都居白云觀。至光緒乙酉,始來南陽,因留居焉。[7]
玄妙觀《道藏》共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抗戰期間,日機飛宛轟炸,為避免毀壞,運往鎮平菩提寺保存,幸無大損。民國三十三年(1944)由菩提寺運回,仍存玄妙觀。1948年南陽解放,由南陽市政府把此《道藏》移放在市政府禮堂。
當時百廢待興,財政困難,為了建設市電影院,文教科寫信給郭沫若,希望賣掉用以籌款。郭沫若收到信件立刻指示:《道藏》是我國現存稀有古書之一,全國只有兩三套,建電影院缺少資金只能另想辦法,賣掉國家圖書是絕對不可的。”[8]1949年12月,移交南陽市圖書館保存至今。
南陽玄妙觀向來重視全真官學”,培養道教經韻、科儀以及其它道教知識人才,清御賜惠峽中洲”。光緒三十二年,玄妙觀興辦元宗學堂”,光緒御賜全真廣學”匾額一副。
據河南老高功傳說,南陽玄妙觀明代以前應用的是河南應奉韻”,明代初年便開始應用全真十方正韻,《全真正韻》中有許多韻條便來自河南南陽玄妙觀,譬如《全真正韻》中的河南三上香”,1991年,筆者在河南道教經韻知識學習班”上,請教原南陽玄妙觀張高功(時年八十余),其所唱曲調與閔智亭、江至霖道長所傳授大不一樣,但當時中岳廟道士所吟唱的河南三上香”由孟至靈道長以閔智亭道長所傳譜的《全真正韻》教授。現在真正的河南版《河南三上香》吟唱法已經失傳。
《道藏輯要?全真正韻》能收錄河南韻,說明明清期間以南陽玄妙觀為主的河南道教十方叢林經韻音樂十分昌盛,且與北京白云觀關系密切。除河南三上香”以外,現在通用的全真道教中的河南韻也很多。如河南小吊掛”、河南三稽首”等等。玄妙觀歷來高道輩出,這些經韻經他們傳授到京、浙、鄂等地。
李宗陽,又名涵三,為唐西平王李晟三十七世孫。祖籍濟源,隨叔父習商于南陽縣石橋鎮,后出家武候祠。清光緒年間任西安八仙宮方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逃往西安避難的慈禧太后十分賞識李宗陽,賜號紫云真人”,后又封為鄴侯”,頒賜紫衣金冠。光緒二十八年(1902),奉諭進京,被安置在地安門娘娘宮,因不習慣京城的繁縟細節,奏請退回關中,仍居八仙宮”。民國元年,因南陽玄妙觀主持空缺,被請回玄妙觀主事。民國八年(1919),在玄妙觀開壇放戒,受戒弟子達二百余人。民國十七年,馮玉祥主張拆廟辦學,經李宗陽方丈聯合香巖寺方丈釋云齋、菩提寺方丈釋云普一起去南京請愿,玄妙觀才得以保護。民國二十四年底辭去方丈職務,云游南方后回西安八仙宮,民國二十六年又被南陽武候祠請回任方丈,[9]1939年于南陽玄妙觀羽化,安于武候祠。[10]
宗陽道長生前受民國元老于右任的青睞,于右任尊其為宗陽大煉師”,并送其對聯一副曰:滿本天修子,人如地行仙。” 李宗陽道學淵博,精書法,通音律,擅長鼓琴。南陽玄妙觀珍藏古琴一架,乃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傳,據玄妙觀方丈聶嘯霞道長說,此琴為湖北公安縣江岸古墓發現,輾轉流落到山東濟南,李宗陽在一賣柴擔上看到這把琴,識其琴不凡,便以五十兩白銀買回,經當時著名的琴家呂佛庭鑒定,乃為韓愈之琴。解放后,這架鼓琴下落不明。[11]
九十年代,南陽因玄妙觀為南陽區政府占用,難以恢復,經協議,將南陽玄妙觀遷址到原玄妙觀下院的獨山腳下。并且聘請任宗權高功前去教授四川二仙庵版本的《全真正韻》。南陽玄妙觀已經成為豫南地區著名的經懺叢林。
[1] 見南陽玄妙觀《泥牛碑記》。
[2] 見清康熙《南陽通志》。
[3] 見清代傅壽彤:《南陽玄妙觀道經閣記》。
[4] 李養正:《新編白云觀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504頁。
[5] 同上注。
[6] 俗家陜西,青年時從軍寧夏平叛回民暴動立有戰功,后出家嶗山學道,居住北京白云觀時任知客,光緒十一年(1885)被委派南陽玄妙觀任住持。
[7] 見清代于蔭霖:《玄妙觀西北園記》。
[8] 見呂風林:郭沫若與南陽《道藏》”,《南陽晚報》, 1993年2月22日,第四版。
[9] 見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編撰:《臥龍崗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6頁,有改動。
[10] 見呂風林:慈禧與南陽道士”,《鄭州工人報》,1993年5月15日,《風物志》欄目。
[11] 見呂楓林:古宛廟觀藏古琴”,《南陽日報》,1996年7月26日,南都古今”欄目。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