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云觀與全真道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道教全真派傳入上海地區大約是在元代。據《松江府志》記載:元大德十年,婁縣曾建有長春道院”。道院名為長春”,當時是為了紀念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號長春子)而建。至正元年,楊載撰《長春道院記》,其中談到當時的道院住持,為鎮守廣陵的鄭將軍之子鄭君。但自此以后的五百年間,這一地區很少看到有全真道活動的記載。直到清朝同治二年,杭州顯真觀道士王明真,才在上海北門外,新橋朝陽樓(今浙江路北海路附近)創建了全真道觀雷祖殿”。
清道光三十年(1850),美國圣公會傳教士裨治文的夫人格蘭德在上海西門白云觀(今方斜路)創辦裨文女塾。清光緒八年,由于馬路拓修,雷祖殿需要拆遷,嘉定道士徐至誠在仁濟善堂紳董們的資助下,將雷祖殿遷建于東星橋(今南市區西林后路100弄8號,現在因舊城改造需要,又遷移至老城廂內的大境路上)。使其形成占地十四余畝的十方叢林道觀。清光緒十四年,徐至誠進京,在清廷官員和北京白云觀方丈高仁峒的協助下,以改雷祖殿為海上白云觀”,使其成為北京白云觀的下院,北京白云觀送給明版《道藏》八千余卷(現存于上海圖書館)。成為我國東南地區頗具威望的全真十方叢林道觀。
據上海白云觀老高功張理寬、呂宗安說:光緒十四年冬,北京白云觀派遣高功在上海白云觀開辦全真叢林官學”,教授全真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等道教知識,當時參加學習的包括上海、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等廣大地區的全真宮觀前來學習,北京以白云觀為正宗的全真韻學大面積的在江南一帶傳播開來。
上海以前是小地方,比不上蘇州這樣的大城市。鴉片戰爭之后,上海才開始發展起來,道教活動也跟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發展,并形成了本幫、蘇州幫、無錫幫等諸多幫派。當時,上海道教和杭州、無錫道教來往比較頻繁,所以,上海的各大全真道觀和杭州各全真道觀均應用相同的全真十方經韻。
上海市郊道樂,以風格、地區可分為東郊和西郊道樂,市內城幫(即本幫)道樂與西郊道樂不同之處較大。西郊道教的傳派屬茅山上清派,經蘇州傳入,與蘇州道樂關系較密切。上海城幫傳統與浦東的川沙、南匯等地有淵源關系。據說本幫道教音樂曾受到上海佛教法事音樂的影響,把當時已走向衰落的佛教做法事用的音樂吸收了過來,使它變成適用于道教科儀的音樂。上海道教音樂非常具有民俗特色,主要因為江南吳語地域的語言系統、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
上海市區道樂兼備正一、全真兩派特點,以市內海上白云觀和地處浦東的欽賜仰殿兩大宮觀為代表。兩者有不同之處。前者含有東鄉道樂的風格較濃。在風格上較注重莊嚴華麗的仙道氣氛,曲目以細樂為主。而浦東的東鄉道樂則以京胡為其重要的旋律樂器。
民國年間的上海白云觀全真科儀十分著名。據上海白云觀高功張理寬道長說,民國初年上海白云觀與杭州玉皇山歸李理山道長管理,李道長十分注重道教科儀、音樂、武術等文化的教育,所以當時的上海白云觀著名高功、經師十分之多。著名的有呂宗安、張理寬、閔智亭、王世南等。據張理寬高功說當時上海白云觀有三四班經師,每天經懺法事不斷。當時還為清朝一遺老作了七七四十九天超度道場,轟動整個上海宗教界。 1912年第六十二代張天師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未取得政府核準,只成立了中華民國道教學會本部上海總機關部”,開展一些活動。在上海還成立過地方性的道教組織中國道教總會”、中華道教會”等。 當時上海應用全真經韻的道觀很多,如紫陽宮就是上海道教全真派的主要道觀。民國二十二年,浙江天臺山羊角洞紫陽宮全真派乾道陳鐵海,在上海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忻康里開設天臺紫陽宮上海分院”,自任住持。后收達豐紗廠女工王小金和公益紗廠女工管鳳娣為徒,成為上海最早的坤道。她們身背靈官,跣足打木魚,隨處募化,在上海名噪一時。民國二十七年,在一些商賈家屬的資助下,于武定西路1444弄2號正式建成上海第一座坤道院,最盛時有坤道近四十人。該院齋醮儀式頗為鮮見,信眾極多,經濟收入一度為各道觀之首。又如上海的桐柏宮,民國十五年前后,原清虛觀交功(道觀中的職稱)全真派道士艾朗軒,創于馬當路,后遷境內威海衛路282號,自任住持。以清經”和經懺法務為主要宗教活動,兼營素齋。抗日戰爭期間,其經懺之多,香火之旺,素食功精味美,為上海當時任何道觀所不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