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可以改變人的生活品質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古老的道教文化重回現代人的視野。其對緩解科學主義規制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內部緊張關系,有疏導緩釋的作用。道教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現代人的生活品質。
1、道教培育有德人生。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來了。道德滑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們道教傳統文化可以改變當下現狀。道教主張“度已度人”的助人之德。道教認為“萬物為一體”,即人的生命在本質上不是單獨生存的,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傷害別人,傷人等于傷己。道教主張“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謙容之德。道教弘揚“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愛人之德。“齊同慈愛”體現“物我無別、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此觀點對于關注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支持慈善事業,用實際行動給人希望,對維護和推動社會慈愛和同、公平正義、文明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道教培育超然人生。
現代人糾纏于名韁利鎖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傳統道教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不失為一劑良藥。道教主張“清心寡欲”、“寵辱不驚”。人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規律,樹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榮辱不驚。其次,道教指導人們正確看待名利。生活中,不必苦苦強求名利。對于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場。再次,道教讓人們對生活更加樂觀。道教講“陰陽和合”。主張看待事情不要執著于一個死角去思考問題,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大尺度的時間來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壞并不確定。一個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態決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要開心,先“開”心,跳出心靈的圈套,鉆出并打碎“牛角尖”,會使人感覺人生一下子海闊天空。
3、 道教培育和諧人生。
中國的傳統道教思想講求“以和為貴”。道教促進人生的和諧,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人自身的和諧為基礎。道教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和貪欲,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仇恨心。而“煩惱”實際上起于“妄心”。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生命也才能自得其樂。第二,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互利互惠,慈愛和同。第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保護自然,愛護其他生物。
4、 道教培育健康人生。
道教生命觀認為人們不僅要有形體的健康,而且還要有精神的健康。道教有一套系統的養生理論,可以讓我們身體與心靈得到康健。
道家養生主張人要勤于運動。古代道長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參訪名山大川,同時,道家養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來謀求良好的生活條件。
道家養生注重導引法的運用,如現代人很時興的按摩、足療、揉腹、針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養生保健方法。
道家養生注重飲食科學。道家養生要求食物以素食為主,在飲食的同時,要求做到“食不言,寢不語”,“細嚼慢咽”、“品味當下”,從而保證充分地吸收食物的營養,而不至于遺留過多的食物毒素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