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生活智慧對現代人有哪些啟迪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生活智慧。這種生活智慧對于現代人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創建美好的人生,也是具有啟迪意義的。
(1).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
道教經典《度人經》有一句口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幫助他人,以我之學識去教導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為大眾服務等等。只有積極地為社會作貢獻,功德圓滿,才能名登仙籍。
(2)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社會和諧有序,個人才會有美好的人生。那么,如何才能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呢?道教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慈愛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對待他人、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切,“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娟,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度人經》)。道教對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度人經》),即所有的人,不分親疏,都互相仁慈友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都像血親那樣親密。如果每個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導,世界一定會和平安寧。
(3).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
順應自然,即審時度勢,順應事物發展的本性,不強作妄為。每一個人,從領導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當他的行為順應時勢,順應民心,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是蠻干和盲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會失敗。道教順應自然的思想是從對宇宙人生和社會歷史的深刻洞察中總結出來的,不管在什么時代,始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4)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
推崇儉樸的生活,反對奢侈浪費,是道教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不少人踏人了消費的誤區,以奢華擺闊為榮耀,以揮霍享樂為瀟灑,以節儉樸素為寒酸。這種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為此債臺高筑;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而不擇手段,或盜竊搶劫,或利用職權貪污受賄。這種現象如果蔓延開來,后果不堪設想。我們認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崇儉抑奢的古訓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讓我們繼續發揚道教的崇儉抑奢思想,在消費活動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從;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縱。
(5).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所主張的人生,是一種藝術般的人生。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過著詩化般的生活,無拘無束、知足常樂的享受人生。道教引導人們放眼于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這就需要有一種清靜恬淡的心態,淡泊名利,隨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強求,來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歡悅,也不因貧賤簡陋的處境而憂慮,不為個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為個人的不遇而情緒波動、怨天尤人,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這種思想能夠引導人們冷靜地面對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無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難,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確立健康的人格。無論人生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可憑借它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
(6).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
抱樸守真即固守人的純樸自然的本性,反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抱樸守真意味著誠實不欺,敢講真話,不媚上,不諂下,不弄虛作假;意味著堅守節操,不隨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著以誠待人,不矯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見,抱樸守真是人的多種美德的匯合處。只有抱樸守真,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各種人為的障礙,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才能更好地表現和發揮人的價值,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只有抱樸守真,才能獲得恬靜曠達的心境,養成淡泊灑脫的胸懷。
(7).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社會上持續不衰的氣功熱就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統的養生思想,有各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值得現代人認真挖掘。道教基于形神統一的生命觀,提出性命雙修的養生原則。性指心性,命指身體。性命雙修就是既要通過身體鍛煉優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靈魂。這跟西方養生學只注重飲食衛生和身體鍛煉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養生學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達到“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人生最高境界。道教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于現代人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極大的借鑒價值。道教的命功涵蓋了當今社會上流行的氣功的絕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療法。放眼當今商品化社會,競爭激烈,令人心理緊張,情緒焦慮,心理病人數量逐漸增加。如能學習借鑒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緩解個人的焦慮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8).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
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同構互感整體。人必須依賴自然界生存,故人當愛護自然,保持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陰符經》說:“自然之道不可違。”人們應充分認識自然的規律,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危害人類自身。道教主張對宇宙萬物都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發展,而不橫加干涉。在道教看來,人和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因果報應關系,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信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為了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教在各種戒律中對保護環境作了許多具體的規定。在環境破壞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的今天,道教的生態智慧對于解決人類的生存危機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