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當前位置:主頁 > 武當文化 > 國學資訊 >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

      

      李宗賢: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圖片來源:資料圖)

      編者按:2014年11月25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西省鷹潭龍虎山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人文發展與融合進步展開討論。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李宗賢,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的論文觀點,下為論文摘錄: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十分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一點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經過幾代學者的悉心整理、探索,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思維、傳統道德以及中國文學史、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不斷被揭示出來,特別是它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地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人們肯定道教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起著別的學說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代世界人類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認識和技術方法可以解決的,它必須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合流的基礎上才能展開研究,尋求解決的途徑。道教經典《道德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生態文明的倡導書,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道法自然,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道要服從天道,實現“天地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目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強調人與大自然應當和諧為一,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平等與安寧。并且教人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以此人類本身賴以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道教自古以來提倡“返樸”、“儉約”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對于修真悟道之士,道教更是要求參贊萬物之化育生成,不許傷害或擾亂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一切動植生靈。

      對內而言是為了培養生態環境,利濟萬物,同參造化。在維護自然生態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數千年來道教無論對于個體生命還是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平衡,以及當今世界存在的能源危機,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現代和未來世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智慧源泉。我們的道教始祖老子認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萬物歸焉而不為主”(《道德經》第三十四章)。莊子也講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磅礴萬物以為一”(《逍遙游》)、“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馬蹄》)。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道教思想家葛洪認為,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即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

      所以,自然與人應返樸歸真,到歸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再上去就是與道合一,就是所謂的煉虛合道的境界了。由此可推衍出自然生態和心靈生態的智慧。自然生態強調萬物和諧共生,心靈生態追求心靈和諧愉悅。二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萬物一體”論之生態智慧。此生態智慧對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道德文明建設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一、自然生態的智慧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道教生態倫理觀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人們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人類的生命。另一方面,人類需要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使人類的家園更美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外,還應有不損壞自然的相應約束、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功能,否則科學技術在很多方面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對于人類來說也是一場福禍相伴的悲喜劇,甚至是一場災難。人類與自然,只有處于一種能夠滿足人類永恒生存的和諧之中,才是長久之道。

      《道德經》第25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是千古不易的密語,是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從古至今,中外無數人都做過闡述和解釋,但釋者角度不同,理解也迥異。其大意說:人要效法地,因為大地承育了人類;地要效法天,因為天覆蓋孕育了大地萬物;天要效法道,因為道化生了天地萬物;道要效法自然,因為道是自然運行法則。其實,這4句話闡明了道教天地人合一的辯證準則。最終人類要與自然和合,這是人類與多種生存環境的綜合動態平衡和諧,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

      “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觀視萬物的存在價值為同一,它們與人同在,但是這并不等于人類因與萬物具有同等的內在價值而不能合理利用萬物,人雖與萬物一體,但只要循“理”即可權衡輕重緩急做出適當調適和處理。天地萬物已融入人的生活領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須臾相離,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本是自在之物,但作為人生存的條件,已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人能“以五谷養人”、“以藥石療疾”是自然之物對人的關照和饋贈,是萬物一體、和諧共生的體現。

      《陰符經》中講:“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就是告訴我們,天地生育萬物,天地也會刑殺萬物,這是大自然的道理。春生夏長,就是生育;秋收冬藏,就是刑殺。天地刑殺萬物,就是對萬物的奪取;萬物使人從生到死,就是萬物對人的奪取;萬物為人多用,就是對萬物的奪取。但是三者之間的奪取必須配合恰當,才能三才安定。如果天地刑殺萬物太過,就會成為不毛之地;如果人類奪取萬物太過,比如人口繁殖過剩、物質需求過大、砍伐森林太多、獵殺動物嚴重,造成資源缺乏,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必然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和懲罰。所以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才能維持人與天地萬物的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于大道。對于如何處理人與天地萬物之關系,在道教的教理教義中,同樣也提出一系列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先進理念。主張無以人滅天、與自然天地為友的整體觀念,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開發原則,熱愛自然的倫理智慧等。

      “慈”在《道德經》三寶中排第一位,太上老子認為“慈”是天對待萬物的態度,“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道教教內,道眾們把慈愛、不傷生靈、保護動植物作為自身修持的重要內容。對于宇宙萬物的態度是“常行慈心,愍濟一切,放生度厄”(《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

      道教中的第一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就詳細地介紹了破壞大自然的種種惡行,如:“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敗人苗稼,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決水放火,用藥殺樹,春月燎獵,無故殺龜打蛇”等。并把這些惡的后果展示給人們:“如是等罪,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以此來警戒世人不要肆無忌憚地破壞大自然。《文昌帝君陰騭文》中也講到:“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只要這樣則天必賜汝以福。

      就如我們現在的青島嶗山太清宮,歷來就非常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自漢代以來,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一直保留著道教園林建筑特有的風格。在處理人工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主張天人、萬物一體,因地制宜、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對人生命的尊重推及到對自然界萬物生命的愛護,并由此形成了珍視現實生命價值的積極的原始生態理念。嶗山太清宮現有珍貴古樹名木眾多,與太清宮共生存,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活文物”、“活化石”。每株古樹名木都有一個傳奇故事,在講述著太清宮的發展歷史。它們不但是嶗山太清宮歷史活的見證,更體現了道教尊重生命、道法自然地生態思想。鄧小平1979年來到嶗山太清宮,看到幾棵珍貴的古樹和不同科目的樹種合為一體的奇觀后,語重心長地說:“這個地方很好,單憑這么幾棵古樹,就可吸引很多的人。這里古跡應該修復,要保護這里的文化資源,要安排開放,發展旅游事業。”鄧小平這番話說的就是嶗山太清宮,從而啟動了青島和嶗山的旅游業,為嶗山風景區被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我們嶗山太清宮在保護生態環境上秉承“慈愛和同”的精神,嚴守戒律,主張慈愛地對待生命。從改善太清宮內部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入手,進一步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并從多個渠道進行環保宣傳和教育。嶗山太清宮還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集聚資金進行園林綠化、植樹造林,邀請林業專家保護古樹名木。對古樹名木分別采取了編號標牌、筑墩加土、圍欄保護、支撐拉索以及施肥覆土、透氣透水、病蟲防治、消毒堵洞、防腐養護、靠接復壯、安裝避雷裝置等保護措施。實行管護責任制,明確了管護責任人,建立健全了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制。還要求廣大道教徒在實踐上身體力行,做出榜樣。如栽花種草、植樹造林、戒殺放生、提倡文明燒香、美化環境等等,不斷優化宮觀整體環境,創造自然、和諧與莊嚴的宮觀環境,使嶗山太清宮成為新時代生態環保的典型。

      現保護下來的樹木共有2100年以上的古柏2株、千年古銀杏樹21株、古側柏2株、古樸樹4株,1100余年的糙葉樹1株、古黃楊7株,古烏桕樹1株。古黃連木3株,古楸樹13株、古山茶花5株、金桂和銀桂等桂花類10余株、古紫薇樹2株,還有許多上百年的木瓜樹、紫玉蘭、辛夷、木筆、棕櫚、石榴樹等。

      二、心靈生態的智慧

      道教的勸善思想和戒律規范,對促進人心向善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促進社會穩定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中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也”,“充氣以為和也”。道教認為“和諧”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的蕓蕓眾生的運動定義,任何萬物都在“和諧”的運動。道教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社會和諧的宗教。其一,道教倡導“眾善奉行”,體現了人與人相互和諧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道教強調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在“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思想指導下,創造“慈愛和親”的道教理想社會。《度人經》稱之為“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具體行善規戒要做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疑”等。要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使“良知”恢復到“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狀態。人之良知、人之明德,其感通不限于一事一物,必須擴充至天地萬物,達至“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和融之境,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之心靈和諧之境。

      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道教提倡人們在國家法制和道德的約束充分實現人的自由,讓人們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勞有所得,獲其所應得,整個社會在法制、物資分配等領域體現出公平、正義、平等,這樣人們才能和諧相處,沒有爭奪與沖突。

      在人與自身關系的問題上,道教強調應該順應自然之道來實現人的心靈生態建設。怎樣實現心靈生態建設呢?一方面,要避免正常的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滿足而對身體造成損傷,另一方面更要避免過分的感官享受對人身心的傷害。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當然,現實生活中的人與自身沖突的原因很多,比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沖突會直接導致人與自身的沖突,所以,人與自身沖突的解決,必須綜合加以考慮,要充分考慮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等各個方面。道教思想對于解決個人與自身沖突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為在當下社會進一步完善與制定文化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來解決一些大眾心理危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資源。

      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新的潮流中,讓我們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搏,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去詮釋道教文化的內涵,將道教“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生態智慧彰顯給人們,讓我們地球村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善待我們的生存環境,善待自己。倡導人們身體力行,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解決世界的生態危機。求得人類群體和個體的最佳生命狀態、最佳生命質量,最佳生存時空、最佳生存環境,并不斷升華自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相關熱詞: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
    道教資訊 道教醫學 武當特產 養生知識 武當文化 武當影像 武當旅游 武當功夫

    国产黑丝一区二区,成年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试看 | videofree极品另类|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第1页|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美三级91|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avtt天堂网手机资源|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短视频| 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少妇|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 jizz免费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妻奴|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艹逼视频免费看| 女人18毛片水最多|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久草网在线视频| 护士又湿又紧我要进去了| 免费播放春色aⅴ视频|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中国大白屁股ass| 日本插曲的痛的30分钟| 动漫人物差差差免费动漫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