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方宗教心理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西方宗教學研究逐漸呈現出學科交叉的特點,如宗教心理學的發(fā)展。宗教心理學強調借助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宗教問題展開研究,在實驗研究中拓展和深化人們對宗教問題的認識,但其發(fā)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借鑒心理學研究成果
宗教心理學以心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來調查或探索被人們稱之為宗教性的思想、行為、感情和制度。因此,在研究者的視野中,心理學占據主導地位。目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學理論派別主要有四種: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研究者意識到,這四種范式各有優(yōu)劣,為了確保研究的科學性,使用任何一種范式都須對其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此外,各種研究范式之下有許多具體的研究方法,例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訪談法、扎根理論和實驗研究等, 加之研究中一般會涉及宗教儀式、宗教情緒、宗教道德、教義、宗教知識和宗教團體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對心理學理論的運用,研究者很謹慎。
注重實驗研究的方法
在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中,實驗研究法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實驗方法代表著主流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同時,針對宗教這一特殊的研究對象,實驗方法嚴格的程序能減少主觀性干擾,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對于以祈禱”為主題的實驗研究,研究者試圖通過對這一常見的宗教行為的不同維度的研究,考察其效用。例如,凱文·L. 拉德的研究頗具代表性。他將祈禱的四種姿勢,即坐著、自由走動、雙臂像舞彩帶那樣擺動、身體有節(jié)律地搖擺等作為自變量,把祈禱的持續(xù)時間、祈禱前后的情緒狀態(tài)、祈禱內容的指向(指向自己、指向他人、指向上帝)作為因變量,以考察自變量與這些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四種姿勢的祈禱時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姿勢和祈禱內容的指向之間沒有差異,祈禱前后的情緒存在顯著差異,祈禱后正向情緒得分高,消極情緒得分低。這無疑為宗教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從實證轉向理論建構
雖然宗教心理學在西方已有120多年的研究歷史,但與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相比,其發(fā)展仍顯得緩慢和滯后。研究者認為,要繼續(xù)推進此研究,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其一,概念化定義、操作化定義是宗教心理學量化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不同的研究者對同一個概念會有不同的界定,研究者唯有對某一概念給出自己的概念化和操作性定義,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為同行所了解,不同的研究者之間才有學術對話的基礎。
其二,理論建構尤為重要。西方宗教心理學界長期存在重實證輕理論的傾向。大量的研究是用觀察法、實驗法和測量法進行的,且是研究者憑熱情和興趣完成的,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這讓西方的一些宗教心理學家缺少理論自信”。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心理學的研究似乎變成了一床棉被,心靈手巧的研究者在竭盡其能把來自各種不同理論視角的補丁縫在一起。因此,宗教心理學領域形成一種跨學科的、非還原的、多維度的研究范式非常必要。
其三,學科間應持對話立場。在西方宗教心理學領域中,心理學家對宗教持有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弗洛伊德、斯金納等人認為宗教和心理學之間沒有對話的空間;而斯塔巴克、詹姆斯等則積極地在宗教和心理學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事實上,對話更符合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要求研究者對方法運用更謹慎,對研究結果重描述,不作武斷的價值判斷。就如研究者倡導的那樣,作為科學家,我們所要做的是盡力將宗教心理學限定在科學的范疇,對宗教現象運用描述性、邏輯的、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保持中立,不作判定。”
目前,國內的宗教心理學研究相對薄弱,因而,應積極借鑒西方宗教心理學領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和經驗,重視定量研究中概念化和操作化定義等;同時,對其重實證輕理論、協作研究力量不足等局限,引以為戒。 。ㄗ髡邌挝唬赫憬ど檀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