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讀經會】回到父母未生前的那個真我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文/陳景展
《外日用妙經》云:“靜常安,儉常足”。這兩句也是對應的。守靜者能常安,修道的本就在于修身,修身的本就在乎一個靜字。這個靜不是我們日常所謂的寧靜、安靜,而是指的一念不起。能夠復歸于元始,復歸于陰陽之前,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的那個真我。
做個良醫去治理一個國家也定是個良相,運籌帷幄之中。(資料圖 圖源網絡)
所謂的民其實就是“炁”,所謂的國就是“身”。
我們看《道德經》有很多關于這樣的理論,河上公祖師認為《道德經》并沒有出人體,所有談及的“民”、所有談及的“國”指的都在人體之內。所謂的民其實就是“炁”,所謂的國就是“身”。治身就跟治國是一樣的,所以才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能把身治好,那治國也是一樣的理。
所以也有一句話,做大夫的人,他不是良醫就是良相。他調理百般草藥,君臣佐使,就跟行軍打仗一樣,也跟治理國家是一樣的。能做好一個良醫的人,他去治理一個國家也一定是一個良相,運籌帷幄之中。因為兩者的理是相通的。但是前提是一個人要能淡泊,要能寧靜,才能常安。只有常安,自己淡泊,才能深遠,才能洞察,才能格物。萬物的運行,萬物的動靜,你才能夠掌握在自己的身體內。否則自己是動的,就像一個有波紋的湖水一樣,你就不能照出一個完整的影子。
只有這樣的一顆寧靜,才能契入經文,(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只有寧靜,才能契入經文
只有自己寧靜的時候,一切是清晰的,才能洞察,才能了解日月星辰的往復,一切人生、社會的變化規律,你才能夠掌握大道是什么,人為什么而活。也只有這樣的一顆寧靜,才能契入經文,了解經文的含義。所有的經是讓我們去行持的,而不是單純的誦讀和理解或者說掌握一門知識。行持的過程就是心與身的相合,心與道的相合,是合出來的。合出來這個東西是超越于語言的,當你久而行持的時候,有一天有一種曼妙的感覺,就好像甘露自天而降,你領會了其中某一句經文的奧妙。
這種曼妙的感覺難以去表達,難以去告訴別人,也難以去分享。但是,它的前提是長久的行持,這個經文已經爛透于心,已經融匯在你的身心之中,加上你不離生活,不離紅塵,久而久之自然打通一些東西,自然能獲得一種明快的感覺。如果將經與日常的行為分割開來,或者是將經當成一種知識去研究,那就南轅北轍了。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文根據“弘道讀經”活動錄音整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