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類象學并非五行學 怎樣取一個好名字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shù):次
文/漫天羽
“類象”是立名之本
姓名是詮釋一個人的符號,這個符號對于人生而言,具有類比性和總結(jié)性,而要用符號代替一個人就要用到“類象”。什么叫類象呢?首先說任何文明誕生之初,必有一門學科,它是伴隨天道而來的,這門學科就是象學,象學的根本是建立在“象思維”基礎(chǔ)之上的。
“類象”是立名之本 資料圖
一切惟象所生,象生則無所不生
什么叫做象思維?打個比方,我們看到一個人拿起一把斧子砍倒一棵樹,問樹是怎么倒的?假如我們用邏輯思維來理解的話,很明顯樹是人用斧子砍倒的。而我們現(xiàn)在拋棄這種思維方式,當這個人還沒去拿斧子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天上有一群鳥往太陽落山方飛過,與此同時水面上產(chǎn)生微波,因風自西山而來吹簇水面。
此時若你的注意力剛巧在一棵樹上的話,就可以斷定,這棵樹近期必然會被砍倒。如此斷定后,你就發(fā)現(xiàn)一個人已經(jīng)拿起斧子朝樹走來了,果然如此,象思維立即得到天地的佐證與反饋。天地是渾然一體的,一切惟象所生,象生則無所不生。
華夏祖先秉持著“象思維”認識萬物
自華夏文明誕生,我們的祖先就秉持著“象思維”認識萬物,通過觀測時空總結(jié)出歷法,在歷法上把周天分為十二辰,二十八宿;大地列為八方,后來在風水上把地分為二十四方。把周天和大地的每個方位都各自歸類總結(jié)出象來,用“象”來表示時空。
姓名應(yīng)當以時空之象作為參照
八節(jié)的八象之中又進行細分,每一象中有三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十五日,十五日又分為上、中、下三元,一元一候,全年七十二候。每一候,天地陰陽在不同的時空點相交產(chǎn)生不同的象,把這些象按照八卦時空方位或天干地支時空方位分類,就叫做類象。
姓名應(yīng)當以時空之象作為參照
姓名其實與五行無關(guān),它只關(guān)乎一個人的特性,特性即一個人出生時命盤上所顯示的象。
一物可芳芙,天地立其名。姓名學是類象學,六壬就是一種將事物進行分類取象的很好的工具,它是以太陽加時方推演得出的天地模型。根據(jù)六壬盤,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二十八宿以及每時每刻的七政方位。
宋代六壬類象學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在《苗公射覆鬼撮腳》中即可得知宋人在事物取象上已經(jīng)達到精準的水平了,射覆的根據(jù)是“太陽十二時照顯變化論”,這種推論就是按照天地時空的運轉(zhuǎn)(這里的運轉(zhuǎn)主要指的是太陽相對地球的時空方位),按照太陽所在方位,結(jié)合天干地支推算隱藏的有形和無形事物以及事物的狀態(tài)。宋代、明代的大六壬高手熟練運用大六壬射覆時發(fā)現(xiàn),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顯現(xiàn)其實都是太陽主導(dǎo)的,按照術(shù)語說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太陽變顯出來的。
太陽照顯變化論是象思維論,而不是邏輯思維論。例如太陽子加未為老婦、子乘六合為小婦、太陽丑加巳為土坑、丑作天空為罐子、太陽寅加辰戌為林巒等等,這些都是太陽照顯變化出來的“類象”。宋代壬家眼里,“類象”是天地時空運轉(zhuǎn)到某個時刻變顯出來的,而且同一個時辰它在不同的方位變顯出來的象都各不相同,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秒鐘發(fā)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歸納為一象,是一象生萬物,如同漣漪。
我們的天地時時刻刻都在轉(zhuǎn)動,因而產(chǎn)生出無窮無盡的象。雖說時空之象無窮無盡,但如果我們以卦式歸納諸象,則能類無不盡,包羅宇宙。
運用類象取名舉例
下面例舉貧道用大六壬為王氏某子擬名的手稿,諸學士可參詳一二,如有不足之處,萬望高士不吝指點,貧道在此感激萬分。
王某子生于2016年1月20日下午四點零二分,農(nóng)歷乙未年臘月十一,八字:乙未,己丑,辛丑,丙申。乾造。大寒氣后出生,太陽過牛宿入女宿,月將丑。
資料圖
漫天羽 謹按太陽加時方推演此造本命六壬盤為辛丑八局:太陽居女宿臨小吉未,月居天罡辰臨亥,火星居氐宿,土星居心宿,木星居張宿。課式如下:
此課為重審格,課中多有克戰(zhàn),旬首居支,旬尾居干,龍貴居宅上,北斗建丑,日干相氣,日上卯為進氣,時落丙申為來歲,故此造中多得進望之象意,雖有貴龍吉神相佐,午卯雖生,需防其破,而且午為病符,說明母親在懷胎的時候胎象并不好,胎氣多動,據(jù)王某反饋,實情也是如此。今以干上卯發(fā)用,卯為車,申為路途傳送,所以卯申相加,為移途車軒之象,其“軒”字即可入名而象之。末傳月建丑作印,在古代,它就有諸侯、郡王、太守之象,加之太陽躔度即將過丑宮入子,冬月,故當取“昱”、“郡”、“旸”、“晉”字以象之,《爾雅》云:“予者,陽也”;“晉者,進也”。
組合可取名:王軒、王旸、王晉予、王晉軒、王郡、王昱。另取以下名亦可:王晟祺、王祺(祺者,貴也、瑞也)、王承昱(昱者,明也)。
此案中,王某選擇“王晉予”作為他兒子的名字,非常有眼光,因為它正合其出生之象。
周王為什么派人“采風”?
《尚書•堯典》中有帝堯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去往四方觀測中星的記載,尚書里叫歷象,歷法是象法,二者是等同的,就是凡事都要象法天地,這就是采四方之風。《春秋公羊傳》有民間求詩的記載,這在上古都是祭司做的事情,其中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求詩。”“故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人與天地相參,故知民情,則知天地也。《漢書》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
西周勢力范圍
早在商朝的時候,王即命祭司主掌司天司地之職,分命諸司往各個方國采風,要求派出去的人采集他所負責的這一方全年的天地之象。采風的周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元九運百八十年,甚至更久遠。如此一來就需要這個祭司世世代代駐守在他們所負責的這一方采集天地之象,定期匯報給王。從這一點來看,祭司們是很了不起的,這種工作一直到東周時都在堅持做,后世朝代都有設(shè)置司天部門專門去做這些事。
這些事都不是單純的觀測技術(shù),它還包括對國運的分析。采風的工作要求大概是這樣的:觀測天體運行和大地呈象,記錄天之星象和地之風象,包含天體異動和大地風土人文的變化。天象方面主要工作是記錄全年太陽日照時長、太陽升出地平線的時間、落下地平線的時間,根據(jù)北辰、太陽躔度、月亮躔度、五星躔度制定出歷法。通過參照不同的天體觀測數(shù)據(jù)綜合而形成的歷法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農(nóng)歷,我認為它是最適合人類文明進步的歷法。就算是歷朝歷代都砍文化一刀,只要有農(nóng)歷歷法在,華夏文化的根是永遠也砍不斷的。
司天司地是取象之源
有了歷法,采風就方便多了,例如派往齊國的采風使根據(jù)歷法來觀測記錄齊國人什么時候開始耕種,齊國人耕種的時候嘴里唱什么,同一時期西岐的采風使要記錄的西岐人在做什么?西歧的草什么時候長成,馬群什么時候開始交配等。南方的楚國人此時在干些什么?楚國的大雁何時北飛?大雁北飛是在哪一節(jié)氣的哪一候?楚人什么時候鑄陶,文彩怎樣?他們在鑄陶時怎么唱?播種時怎么唱?收割時、伐木時都怎么唱?秋收后怎么交易所需?各國人是怎么保存火種的?使用什么語言?文字的異同?同樣的祭祀在各國都怎么稱呼等等,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稱為“采風”。王再把列國采集到的時空之象納入卦中、式中,例如齊國震三宮,位東方,震卦以春分上元初候起陽遁三局。根據(jù)卦和式來推演出未來的國運。所以列國看似遙遠,王憑此神器就算是足不出戶,也可以根據(jù)卦式的內(nèi)容得知列國的狀況。王運用熟練的時候根本不用推算也知道齊國人立春時做什么、楚國人芒種時唱些什么,因為王掌握了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根,世之治亂,王道興衰就是看君主能否抓住文化之根。
例如二十四節(jié)氣與七十二候呈象表就是根據(jù)采集地風而得出的類象系統(tǒng):
七十二候類象系統(tǒng)即是地道“升、降、沉、浮”的立體時空模型,它與五運、六氣的大氣環(huán)流模型和六十四卦陰陽運變與交變模型相互參照。通過全年的時空觀測獲得大地所呈諸象,早在商周時期,卜臣們就把這些類象納入卦中,所以當卦出來的時候,象也就出來了,只要看卦動爻動,卜問的事情自然就明明白白。
現(xiàn)代易學家的偏頗
我們的文題是講姓名學,那么,貧道在上文講“采風”干什么呢?我們之前說,一物芳芙,天地立其名。萬物的名字,來源于祖先對時空之美的認知。這種認知,正是建立在象思維的基礎(chǔ)上的。萬物惟象,它既是祭司采風的必要性,也是立名的必要性。貧道常說,人之姓名學是類象學,并非五行學。現(xiàn)代易學家對八字的理解常以五行流通有情作為立名的理論依據(jù),實有偏頗,認為:造之格局中,五行五氣行氣通暢與否是一個格局的優(yōu)劣標準,不足者應(yīng)當通過姓名或者后天方位加以補足之,以使格局五行俱全、流通有情。多完美的理論啊,絕大多數(shù)人執(zhí)此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術(shù)士的悲哀也正在于此。
在這種理論下,例如很多術(shù)士發(fā)現(xiàn)造中五行偏木而金氣不足的,就在名中補之,比如有些人就慘遭大師毒手,更名叫金貴啊、金玉啊啥的,吾不笑汝。熟練或精通于六壬和奇門的高士都知道,萬物惟象,象又惟心。萬物其實都是五行不缺的,大到地球,小到一粒塵沙。錘子和剪刀這些金器,當春天木旺時,它們就衰了嗎?就會砍不動樹木?難道你把金器拿到東邊它就會消失?我們都知道,顯然不會。金屬也好,木頭也罷,其實都是來源于先天一炁,是共秉五氣的。
眾生秉先天之炁所生,都本然具足。
祖師說過:“千江有水千江月”,人人都可以經(jīng)歷四時,共秉五行五象,無所缺陷,而今人一再認為己有所缺,奈何。奈何。人家生來就是江洋大盜你非給人家起名叫“警察”,這不是有違天理嗎?天理不存,人間安有秩序?
物自天生地成,天地已予其象,既然天地給出了象,那么是啥就應(yīng)當叫啥。人是萬物之靈,不應(yīng)該以五行之多寡加以命名,那既是愚蠢的,也是毫無意義的。作為道士,應(yīng)該知曉此理,否則只會誤導(dǎo)人群,害人害己。而之所以有五行多寡、流通有情無情之言,是所謂后天世界八風失度,我們說人與天地相參,其實這話不嚴謹,應(yīng)該是人與天地“基本上”相參。
為何說“基本上”而不是“全部”呢?因為人由于感覺上獨立于宇宙而存在,感覺不到自己與宇宙時空是一體的,人處在宇宙中,就像癌細胞一樣。癌細胞雖然也是隸屬于人體的細胞,但是它很聰明,它有一定的道行,感覺上也獨立于人而存在,在人身中施展“有為”法,吞噬其他細胞,有時候無惡不作,實在討厭,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與人體這個小宇宙完全同步。人處于宇宙中與癌細胞類似,造成所謂的八風失度,就是人太執(zhí)于一己之私,執(zhí)于有為,所以當人跟隨宇宙運轉(zhuǎn)到某個時空點,思想和身體的陰陽升降就會出現(xiàn)問題。而八風已然失度,人本來就不合于道,于是“一錯再錯”下去。
現(xiàn)代人做了很多不該做的,與《道德經(jīng)》之“功成而弗居”相反,現(xiàn)代人居于功績,居于地位,居于假象,最終造罪萬端。《堯典》里說,“共工方鳩僝功”,帝堯曰:“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共工者,雖多善言,行實違之;外貌恭敬,心誠狠戾。其功蓋多掠他人之功以歸己,其象應(yīng)湯湯洪水彌漫山陵。今人與共工比較,有多少區(qū)別呢?
(騰訊道學獨家約稿,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文:漫天羽)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