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獨創詞匯:囊人生天地,藏大道玄機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單非
研究莊子甚深的學者張遠山說,莊子曾獨創了很多偉詞,兩千多年以后,人們對這些詞匯已經“日用而不知”,埋沒了莊子的獨創之功。當我們拂去歷史厚厚的灰塵,將這些詞匯重新置于原初的位置上,會發現它們的內涵遠比今天要厚達深遠,并自成系統。尤其是其中的六個偉大詞匯。它們不僅是道家精神、莊子高意的絕佳代表,而且以演進的形式,鋪開了一場囊括天地與人生的大氣象,以及一個完整的悟道過程。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資料圖 圖源網絡)
宇宙——悟道的眼界與目標(第一階段)
何為“宇宙”?《尸子》中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即是時空之總體。
“宇宙”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匯,初始于《莊子·齊物論》的“旁日月,挾宇宙”。那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圣人同日月并明,懷藏宇宙,與萬物合為一體,是非淆亂置之不問,將世俗的尊卑貴賤視為平等。
莊子創生這個詞的深意,從這句話里已可見端倪——莊子說的,是一種眼界、境界,一種氣度、氣象,一種廣度、高度。
但這只是莊子指給我們的悟道路徑的開始,它給予我們這樣一種啟示——欲得大道,先明大道;欲明大道,先見大道;欲見大道,先要有囊括天地宇宙的眼界和胸懷。
佛家言,修行之前先立正見,悟后起修。有了這等眼界和胸懷,就可進入下一階段。
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造化——悟道之所行與方向(第二階段)
《莊子·大宗師》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把天地作為大熔爐,把造化看作大鐵匠。
世間萬物,不過同是造化所鍛造之物,同出于大匠之手,同具有造化之用,根本上本沒什么不同、皆是道之化現,皆寓于天地無盡之廣大中。
“造化”和“宇宙”的概念,今天含義卻已經趨同。但在莊子這里——至少是此處,雖有相通卻仍不同——宇宙是總體,造化是創生;宇宙是寂靜深邃,造化是生生不息;宇宙是“地勢坤”,造化是“天行健”;宇宙趨于完成,創生是其中環環無盡的過程……
那么,對于悟道,具備宇宙視野是起步,造化之旅便是正式踏上悟道征程。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創生什么?以道家眼光,因遠離大道、迷亂世間,塵世之人,都是離鄉的迷途游子,心智發育只是半成品、殘次品。所以需要打破藩籬、隔閡、局限與障礙,重歸大道母體。
對于悟道,宇宙是目標,造化則是方向。聞一多說,莊子遙望的,是久違的故鄉。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眾生——大道之修,不離世間(第三階段)
如何回歸大道,路在何處?世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世間又是什么?眾生。
對于天地,“眾生”是造化之一隅;對于人,“眾生”則是悟道之下一程——觀世間。道家的路數,本就是憑靠天地,以觀人世。天地向著大道,人世指向人心之明。
《莊子·德充符》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言“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能自正性命,才能引導眾生。如同佛家的自渡與渡人,由哪入手僅僅是路徑、角度、適合之人的不同——智者可先自渡,仁者可先渡人;自渡后自能渡人,渡人亦可成自渡。莊子選擇的,是前者。
觀世間,要緊在觀人;觀人,要緊在觀心;觀心,所求的是心明。看似由大到小,實則由小入大,是由心入道的不二法門。
如何自明?《莊子·逍遙游》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老子》第二十二章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說到底,人心的不明,都在脫不開一個“我”字,于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
而人心的迷妄、出離與檢驗,哪一個離得開世間這道場?哪一處不需要眾生的助緣?能創出“眾生”一詞的人,心中必有一份大悲憫。只有大悲憫之人,才可堪悟道。因為,悲憫關系的,本就是心的容量。
大道不離世間,因惟有這世間才生得悲憫。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資料圖 圖源網絡)
江湖——人間種種,入道資糧(第四階段)
破我,老子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莊子有言“心齋”“坐忘”,都是佛家那樣的修心功夫。但這,不是道家的重心。
《莊子·大宗師》中最為人知的一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們以為這是兩情不能久長、有緣而無分的無奈與悲哀,其實全錯了。
莊子本要說的,是兩條暴露在地面上的魚兒,互相吐泡沫呵濕氣濕潤對方,與其這樣辛苦,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而彼此忘記對方。他念念不忘的,不過仍是逍遙,仍是自在。
所以,“江湖”一詞,如今被用來指代人心叵測、復雜糾葛的世間,是又一重誤解。但把魚所生存之境搬到人身上,江湖不是社會又是什么?這相悖與合理,凸顯出莊子內心的冰冷悲寂——人間是人的江湖,可是水是那樣的濁。
而莊子是有辦法的,所以他有很多心得——安時而處順,無用之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因為明道,從不乏術。
王陽明言,“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維摩詰問文殊,何為如來種,文殊答曰“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游戲——自帶桃花源,凈土只在心(第五階段)
其實,《莊子》一書中并沒有“游戲”二字,只是“游”字在莊子書中出現太多,在莊子心上分量太重,后世造出游戲二字后又以他為鼻祖和大咖,故非要當作他獨創不可。
沒有游戲,莊子又游了什么?游心,游世。
先看“游心”——“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能超脫于萬物之上的是心,心因這種超脫而在天地間自在遨游、不受拘束,世間的不得已和無奈太多,卻正好可以拿來,修自己出離世間的混沌沖和之氣與性。
再看“游世”——莊子直說時少,而喜歡變著法子說——游無窮,游乎四海,游乎塵垢,游于形骸之外,游乎天地之一氣,游無何有之鄉……說法雖不同,內涵卻是一致,所游的“世”,都是無限之時空、廣袤之道境。此境在心外,也在心內;在眼中,也在心中。游心與游世,其實通著。特別在“游乎塵垢”時,更是心游。
世人難覓桃花源,因真的桃花源,本在心中。世人皆欲往凈土,卻不知真正的凈土,也本在心中。
風吹萬竅而聲響各自不同。(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天籟——得聞天籟,得道境界(第六階段)
《齊物論》一開始,就點出三個概念——人籟、地籟和天籟。南郭子綦對顏成子游說:“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何謂人籟?無非人心發之于口的嘰嘰喳喳、是非紛擾;什么是地籟?莊子用刮風時大地上不同竅穴的萬竅怒號,與風停后眾竅回復到虛空寂靜,作了比喻。這種大開大闔、大動大靜,足夠讓人震撼,似乎逼近天地造化之態,卻仍非天籟。
天籟是什么?莊子未作直接回答,而只是站在問題之外,作了不答之答。他說:所謂天籟,風吹萬竅而聲響各自不同,是因竅穴的形態各自不同,不是自己,又是誰在鼓動?
這個答案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想到六祖那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萬竅怒號,怒號的并不是竅,而是風。竅,仍然是本然的虛空寂靜與如如不動。這本然與不動的,正是大道。天籟,原來是無聲的,超越于音聲之上,隨順于風來則號、風停則息的自然。所謂“大音希聲”。
《莊子》33篇,一言以蔽之,“得意而忘言”。
結語: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縱觀這六個詞匯,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大。這,正是道家精神所在。惟有眼界大、胸懷大、境界大,才能觸摸道的神跡。六個詞匯的悟道路徑,用人籟、地籟、天籟的寓言,同樣可以說清——人籟是未見道時,地籟本然的虛空寂靜猶如“宇宙”,萬竅怒號猶如“造化”,萬千竅穴猶如“眾生”,鼓蕩之風猶如“江湖”。歷經這一切而抵達的超越音聲的存在,便是“天籟”。于是——萬物一體,天人合一。老子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這正是對莊子浪漫主義路徑的理性解說。同時啟示我們:莊子六詞,其實是一個閉合的周流不息的圓,其中每一個都是起點,也都是終點。(編輯:孟淅)
(本文由騰訊道學整理發布,作者單非,選自儒風大家微信公眾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