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道教研究(三):遵從宋制崇奉太一神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09 瀏覽次數:次
文/孫亦平
最早擔任昭格殿提調的金瞻是“李朝道教之第一信者”。
金瞻(1364~1416),字子貝,舊名九二,光州人,為慈惠府尹金懷之子。金瞻既精通中國儒學經史子集,又了解佛教與道教。金瞻生活于高麗王朝向朝鮮王朝交替時期,因參與政治,反復經歷著刑罰和流放的生活,一生窮困,但又因才華與外交能力,而得到太宗的欣賞。他曾上書要求不要將犧牛用于文廟的祭奠,遭到了一些儒生的譏諷。
韓國影視劇中的李成桂(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太宗四年(1404),太宗命昭格殿提調金瞻專門負責“詳定星辰醮祭禮”,把道教醮禮納入國家管理體制之中。金瞻詳定道教星宿醮禮后,提出再修建大清觀以醮天皇大帝,又遭到了權近(1352~1409)、河侖(1347—1416)等官員的反對,未能實施。金瞻任昭格殿的提調后,利用提調的職權積極在昭格殿中舉行道教齋醮科儀,有意使道教發展為朝鮮王朝的“國教”。他上書太宗“勸上崇奉道教”,祭祀道教的太一神。
朝鮮道教遵從宋制,崇奉太一神。
中國道教曾將“太一”奉為主宰宇宙的最高神,在漢代時就將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定在正月十五。金瞻倡導尊奉太一神,其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兵疫不興,邦國義安”,這非常符合太宗希望通過祭祀太一神以求國泰民安的心理。金瞻則希望太宗能夠遵循宋制,每年“依宋制,每歲四立日行祭”,即遵循宋代道教的傳統,每年于大清觀、昭格殿開展四次祭祀活動,以提升昭格殿的朝鮮王朝國家宗教祭祀中的特殊地位。
東皇太一(資料圖 圖源網絡)
然而受朝廷中崇儒學者的影響,太宗對道教的態度也經常變化著。十三年(1413)太宗曾下令焚燒道教的陰陽讖書。太宗十七年(1417)當時禮曹許稠以昭格殿狹隘而提出改營的建議時,太宗又重申,應遵循中華傳統和高麗王朝的遺制,繼續奉行道教的醮禮,表達了對道教任其自然發展的態度。
世宗后昭格殿改為昭格署,納入國家行政體系,道教在朝鮮逐漸民族化。
昭格殿作為皇家道觀,其中有太一殿,祭道教星宿神,有三清殿,供奉著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梓潼帝君的神像,受人瞻拜。他們都是宋代以后中國道教中最受人們歡迎的神靈。
世祖十二年(1466)春正月更定官制時,專門將昭格殿改稱昭格署,作為國家舉行道教醮祭的場所,置于禮曹的統領之下。昭格署列人從五品衙門,并配備了官職編制,其官員從五品的令一員(提調),正六品及從六品的別調各一員,從九品的參奉二員,主要掌管道教三清星辰醮禮。
據《經國大典》卷一介紹,昭格署雖是道教醮祭的場所,但
身穿韓式道袍的韓國大學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也是國家的官署:“昭格署一切職員皆屬曹默陟之道流,功課之事,及度牒皆屬禮曹主掌之。”官員要經過考試才能錄用,故李能和評價日:“昭格殿者純是神殿之名稱,昭格署兼有官署之色彩,殿與署之間意義之有別也。”
道流俗稱黃冠,又曰羽流,以其服章得名也,但昭格署官員的祭服是“白裘皂巾”,自高麗時已然,李能和稱之為“服色怪異”,說明道教傳到朝鮮半島后,道士的服裝也逐漸民族化了。昭格署培養了一批擅長齋醮科儀式的道士,推動了符箓派道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朝鮮王朝的皇家道觀昭格署考論》一文整理、節選發布,作者孫亦平,選自《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4年第3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