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道教研究(二)歐洲第一個漢學講座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07 瀏覽次數:次
文/李養正
法國之所以成為歐洲的漢學中心,一個重要原因是法蘭西學院于1814年12月11日設立了歐洲第一個漢學講座“中國、韃靼、滿洲語言與文學講座”(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chous)。這個講座的名稱一直延續到1918年。
1910—1964年間改名為“中國語言與文學座”(Chaire de Langue et Littérature chinoises),1975年起更名為“中國理智與社會史”(Chaire d’Historie sociale et intellectuelle de la Chine)。
雷慕沙(資料圖 圖源網絡)
法國新派漢學始祖:雷慕沙
第一位中文講席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年),被視為與耶穌會教士的舊派漢學相對立的法國新派漢學之始祖。雷氏初喜植物學,偶于某展覽會中看見有中國植物標本,乃決心學習中文。經過數年的自修,于1811年因發表《中國語文與文學引論》一文而引人注意,1813年通過中國醫學論文考試。
雷氏講課時常借助于滿文譯本,利用過皇家圖書館的馬若瑟的《中國語文札記》,后完成《漢文啟蒙》。1816年他出版滿語本《太上感應篇》的法文譯本(Le livre des récompenses et des peines。Traduit du Chinois aves deséclaircissemens)。
以基督教思想闡釋老子思想
1823年他在《亞洲叢刊》(Mélanges Asiatques)發表的《關于老子的一生及其作品的報告》(Mémoires surla vie et les ouvrages de Lao-tseu)中僅選擇了《老子》的第一、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二各章,說“道”只能譯成三種涵義:最高的存在(即上帝)、理性及體現,除此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正確的譯法。
1825年對《老子》作了進一步研究,稱老子的思想與稍后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學派所提出的“學說有無可爭辯的共同之處”,甚至提出假設把《老子》第十四章中的“夷”、“!焙汀拔ⅰ迸c基督教的耶和華等同起來。雷氏沒有全譯《道德經》,認為老子的這本書不容易理解,如果誰能全譯并結合學說闡明它的內容,那就是一個大功勞。
(本文摘自李養正主編《當代道教》,東方出版社,2000年。由騰訊道學整理發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