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思想史》:一部填補空白的高水平學術論著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30 瀏覽次數:次
《中國道教思想史》簡介
道教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道教依然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構成中顯示出獨有的生命力,我國從“六五規劃”開始即確立了《中國道教史》為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在《中國道教史》完成問世之后,國家又把《中國道教思想史》作為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予以扶植,這是我國文化戰略上的重要舉措。
《中國道教思想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道教思想發展歷史的學術專著。該書的最大創新是開拓了道教思想研究的新領域,深入追溯道教的思想淵源,梳理了道教思想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脈絡,闡明了道教思想的歷史影響,并從當代社會的視角審視道教思想內涵和價值。鑒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填補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學術空白,是我國道教學術研究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道教思想史》主編卿希泰(左)與副主編詹石窗
《中國道教思想史》主編及副主編
《中國道教思想史》主編卿希泰是我國道教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首席專家,先后編撰《中國道教史》、《中國道教》、《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宗教概論》以及《道教文化新探》、《芻蕘集》、《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等著作10多種;副主編詹石窗系我國著名中年道教研究專家,現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等十多個課題。《中國道教思想史》的寫作匯聚了全國一批道教研究專家,其中既有年過80的老學者,也有30多歲至50余歲的中青年學者。
一部填補空白的高水平學術論著
道教是在中國土地上萌發、形成并興盛發展起來的本土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開展道教文化研究,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汲取其思想精華為當代人們文化生活服務的需要。
鑒于道教在社會中的特殊作用,海外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自20世紀初以來就注重道教研究,他們在這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取得了一系列可觀的成果,例如撰寫道教書目索引,翻譯道教主要經典,探索道教的歷史和社會作用等等。在中國大陸,盡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道教研究曾經頗受冷落,甚至一度成為禁區,但自1978年以來,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以道教為研究對象的許多研究機構陸續建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把道教作為重點課題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一批道教研究專著相繼問世,三十多年來,國內有關道教研究的專著和博士學位論文至少有千種以上。不過,系統而全面論述道教思想發展的通史性著作,則非《中國道教思想史》莫屬。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認為該書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重大價值。
高屋建瓴獨具匠心
以史帶論,井然有序,這是《中國道教思想史》謀篇布局的構筑技巧。作為一個門類的通史性論著,《中國道教思想史》必須展示道教思想的發展脈絡,這是確定無疑的,唯有對發展脈絡有詳實的闡述,才能讓讀者了解道教思想的由來與變遷。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該書以大量的史實來說明道教如何圍繞“延年益壽、羽化登仙”的理想目標,回答世俗問題,總結修煉經驗,進行理論建構。當然,《中國道教思想史》并非只是停留于史實的描述,更不是堆徹層積資料,而是以史實為基礎,讓思想回歸于特定社會,進行實事求是的評估,從而顯示其歷史與現實的價值。
中國道教思想史
提煉升華畫龍點睛
提煉升華,畫龍點睛,這是《中國道教思想史》謀篇布局的運思境界。仔細琢磨一下章節結構,我們還會看到,該書作者對于各章名稱以及章內的小標題是經過仔細推敲而確定的,因此具有“題眼”的結構功能。顧名思義,所謂“題眼”也就是論題的眼睛,無論是著作還是論文,在謀篇布局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設定“題眼”。就構成來講,“題眼”可大可小,大的“題眼”一般就在編目上;小的“題眼”則在章節中。然而,只有“題眼”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畫龍點睛”的功夫,就不能讓那上下飛騰的龍真正活躍起來。所謂“點睛”,說到底,就是對各級標題進行語言的提煉,使之升華而透射出勃勃生機。在這方面,《中國道教思想史》是下了功夫的。該書經常使用“段首概括”的結構手法,讓讀者一目了然地掌握論述的要點。
引證翔實剖析深入
道教文化研究的一大難處是史料問題。所謂“難”并非指沒有文獻,而是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種經書,如何甄別,如何取舍,如何發掘其中的思想內涵。 道教的經典文獻是相當豐富的。對于研究工作來說,文獻豐富當然可以提供方便,但往往也造成了新的困惑:由于種種原因,收入歷代“道藏”中的經典文獻有相當一批是時代不明、作者難辨的,這是研究者面臨的難題之一;從思想史的角度看,眾多經典文獻大多是闡述養生、術數、齋醮科儀等,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而其思想觀念則往往相對隱潛,不便直接取用,這是難題之二。《中國道教思想史》的可貴在于,撰著者不僅敢于迎難而上,而且能夠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礎上,以審慎的求實態度,對引述的各種文獻史料進行考證與辨析。
嚴謹求實合乎規范
從成書的實際情況來講,我們說《中國道教思想史》“晚成”,不僅表示經歷流程之長久、所付心血之巨大,而且意味著嚴謹、規范和創新。
嚴謹與規范,這是任何一種科學著述的基本要求,自然科學如此,人文社會科學也不例外。一般地說,“嚴謹”既指態度上的嚴肅謹慎,也指思想上的嚴密周到。引申到學術研究上來,嚴謹則意味著材料的真實、結構的合理、邏輯的綿密。至于“規范”一詞,在不同領域雖有不同解釋,但最為核心的精神就是指行為或者作業合乎一定的模式。就具體的創作過程與成果的表述而言,嚴謹與規范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嚴謹的態度必然要求行為與作業合乎規范;另一方面,合乎規范也一定體現為處理問題的嚴謹態度。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道教思想史》的編纂者不僅充分重視,而且落實于具體的研究中。無論在寫作行文表達上,還是在史料處理和引證注釋上,該書都非常注重按照規范行事,體現出了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和嚴謹求實的學術精神。
折射出銳意創新的精神
當然,以“大器”來形容《中國道教思想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該書許多方面都透射出銳意創新的精神。該書超越了以往那種個案式的、專題式的或斷代的研究范式,用四卷六篇三十八章的宏大篇幅,綜合采取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解釋學、符號學、文化哲學等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對漢代以來直至當代道教思想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方位敘述與深入分析,充分揭示出了中國道教思想的多元創造與時代特征。同時,該書在研究視角上開新,如《導論》指出: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不能局限于精英系列,而應該是比較寬廣的。一方面,必須充分意識到精英思想對于全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一般社會民眾的觀念、心態、追求等。基于這樣的認知,《中國道教思想史》認為:道教精英思想與一般信眾的觀念雖然有別,但彼此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道教思想史不僅要梳理和概括不同時期的道教精英思想,也應該注意那些以往曾經被忽略的非精英思想,尤其是民間道教的思想。由于在研究對象上放開了視野,《中國道教思想史》的內容就顯得豐富而多樣。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